【光明時評】
據媒體報道,近日,在海南文昌一場婚禮上,28歲的伴娘楊某因酒精中毒身亡。此事引起媒體廣泛關注,也在互聯網朋友圈上被“刷爆”,引發(fā)激烈討論。
有人說,推杯換盞中,伴娘醉酒身亡,喜事變成喪事,這具有偶然性?;榧蘧蒲鐜缀趺刻於加腥宿k,并不是所有伴娘都會這樣拼,也不是所有賓客都會這樣勸酒,有的人即便酩酊大醉也不見得有殞命之虞。伴娘醉亡畢竟是小概率事件,不具備典型性。
但更多的人借此批評國人的勸酒習慣,批評當下不文明的婚俗以及一些地方盛行的酒桌文化。這些批評都具有很強的“角度性”——單憑“伴娘之死”等小概率事件,并不足以有力支撐批評的論點。但這并不妨礙如此多種角度批評和反思的必要性。生命寶貴,每一個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都應該引起人們的追問和反思,這是一種尊重生命的態(tài)度。
事實上,很多引發(fā)廣泛關注的悲劇事件都有這樣的特點,即偶然事件中夾雜著必然。多重看似不充分原因的疊加,就可能擊垮一個人的身心承受力。人已逝去,盡管“批評的靶心”不明朗,但并不妨礙人們展開不同角度的思考:如果涉事各方都能夠做得更好一些、更人性化一些,慘劇可能就不會發(fā)生。
不同角度的批評和反思,有共同的倫理底色,那就是“悲憫每一個生命的猝然離去”。它們看起來莫衷一是,實際上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避免類似的悲劇再度發(fā)生”。批評和反思除了發(fā)人警醒,往往還能推動人們對號入座、反求諸己,并且從自身開始有所改進,比如生活中習慣勸酒的收斂些,經常拼酒的平和些,請客的對來賓保護和照顧得更周到些。
社會悲劇面前,個體不妨多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反思精神。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多一點“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的責任意識,主動檢查和反思自身的不足,全力捍衛(wèi)每一個生命的尊嚴。整個社會也不妨參與到類似事件的討論中來,努力形成改進的共識。批評和反思不夠科學穩(wěn)妥也不要緊,怕就怕人們對生命的非正常死亡熟視無睹。(李思輝)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用制度擦掉“到此一游”
已是最后一篇
-
用制度擦掉“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