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愛人平素是個挺溫和的人,自從購車之后,卻漸漸有患上“路怒癥”的趨勢。請他心態(tài)放平些,他還頗為委屈地說:“我‘路怒’是因為不守規(guī)則的人太多了。如果大家能按規(guī)定限速行駛,能在路口提前變道而不是橫穿好幾道,能在夜間打開近光燈而不是遠光燈,如果左轉按規(guī)則排隊,堵車時耐心等待而不是一個勁兒按喇叭……可能我的‘路怒癥’自然就痊愈了。”
確實,在中國的馬路上開車,是有點“險情亂象叢生”的味道。早在2014年,中國汽車數量就位居全球第二,駕駛人數量世界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汽車大國。然而,中國的汽車文明似乎還處于蹣跚學步的階段,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危險駕駛、挑戰(zhàn)社會道德底線的不文明駕駛,在馬路上并不罕見。
有句話概括得很典型,在中國,“沒有脾氣的人開不了車,能開好車的人多少都有點脾氣”。這里的“脾氣”,一是說偶爾犯犯規(guī),二是說不時搶搶路。比如,在著急的時候超個速,在堵車的時候加個塞,或者在走錯路的時候倒車逆行一小段。雖然在嚴厲的處罰下,酒駕、闖紅燈等現象少多了,但上述行為同樣很危險,而且還不容易引起司機的重視。
而汽車本身的私密性,更加重了人們的無規(guī)則意識。美國人曾經讓同一批人分別駕駛封閉的吉普車和敞篷車,結果發(fā)現把敞篷車的頂完全打開時,人們會盡量不按喇叭催促前車,即使按喇叭聲音也很短,換句話說,是更文明了。由于規(guī)則是屬于公共場所的,有了汽車外殼的遮擋,一些人就讓心中的魔鬼出來盡情撒歡。在他們眼中,擁擠的道路就像是平坦的大路上堆放著的障礙物。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其他司機同自己是平等的,擁有相同的道路權利。
一個讓人感到安全、高效、文明的汽車社會,最核心的還是司機的規(guī)則、文明駕駛。視交通規(guī)則為阻礙,視文明駕駛為“屌絲做法”,認為真正有錢有勢的人可以橫沖直撞,那道路怎么也順暢不起來,“路怒癥”也沒法痊愈。
不過,筆者雖然心急,但也明白規(guī)則的形成、文明的培養(yǎng),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扎緊制度的籠子,加強監(jiān)督,多做宣傳引導,我們還需要時間的沉淀。要知道,社會變遷中存在“文化滯后”的現象,物質文化的變遷總是快于非物質文化的變遷——社會變遷總是先從科技、經濟等器物層面開始,然后是法律、規(guī)則等制度層面, 最后才是風俗、習慣等精神層面。
因此,一方面,我們要直面問題,加強相關立法,加大執(zhí)法力度,防止“劣幣驅逐良幣”。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理性看待客觀規(guī)律,不要動不動就評論“社會道德失墮”,失去信心?,F在中國道路上跑著的司機有“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有新手有老手,有急性子有慢性子,有“考本派”有“買本派”……把這些條件攪和到一起,可想而知道路有多復雜,我們于情于理都應該多給社會一點耐心,對吧?
有些人可能轉不過彎來,其實,文明行車明顯能提高效率,對大家是雙贏。比如占錯了道要插隊時,如果搖下車窗,跟旁邊的車打個招呼,反而更能得到對方諒解讓行,比斗智斗勇的強擠要管用百倍。
另外,據筆者的觀察,在北京早晚高峰如此擁堵的情況下,無論司機再怎么穿插、加塞、違章,跟老老實實開車比起來,速度都是差不多的,永遠是在下個紅綠燈路口見。所以,多耐心、放寬心,不如就從當下做起吧,大家排好隊,肯定比擠來擠去走得更快。(汪靈犀)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創(chuàng)升級須深耕文化土壤(人民時評)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創(chuàng)升級須深耕文化土壤(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