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什么?
有人說,歷史是帝王將相的家史。也有人說,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聽起來,歷史學習除了考試,似乎和我們普通人沒啥關系。真如此嗎?
近日,某高校近現(xiàn)代史的一位老師給學生留了份作業(yè)——不是評價洋務運動,或者論述五四運動,而是“我家的近現(xiàn)代口述史”。布置一份作業(yè)而已,這么小的事兒,有啥可嘮的?別說,還真能說道說道。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寫自家的歷史,既能跟長輩加強溝通,增進情感交流,也能對自己家族的變遷有清晰的認識。對學生而言,歷史已不再是王侯將相的家史,而與自己家族命運息息相關。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看,一次成功的教學嘗試,也許能為教育改革帶來可推廣的借鑒經驗。寫自己家的歷史,可以從家族命運變遷的小歷史,窺探出一個民族和國家跌宕起伏的大歷史,激發(fā)出對歷史的興趣?;蛟S,正是這份不一樣的歷史作業(yè),就能為培養(yǎng)出一位優(yōu)秀的歷史學家而奠定基石。
從這個角度說,一份小小的家庭作業(yè),其實反映的是教育大話題。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這種“巧勁”,能對教育大改革產生一種細微但重要的推力。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教育學教授萊文曾說:“教育改革是一種復雜的現(xiàn)象——是理念、政策和體制結構、歷史和文化的大雜燴?!币蛉绱?,其牽扯面之廣、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如今,隨著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qū),面臨的阻力日漸增大,難上加難。
近年來,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出重拳、下大力,取得一定成效:出就近入學良策,為擇校熱退燒解毒;改高考制度,使人才選拔更加公平科學;定大學章程,讓現(xiàn)代大學制度愈加完善,等等。但是,教改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僅需要有關部門繼續(xù)給力,也不能忽視教學中的這些“巧勁”。一次不同的教學嘗試,能夠點燃學生的求知渴望,而這樣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被推廣,能推動教育改革不斷向前。重拳勢大力沉,“巧勁”機動靈活,在教育改革中,二者缺一不可。(王錦濤)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古遺址保護 為何捉襟見肘
已是最后一篇
-
古遺址保護 為何捉襟見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