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藝青年來說,約翰·納什大概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不過,如果提到電影《美麗心靈》,他們可能會立即恍然大悟:哦,就是電影里那個瘋癲的天才數學家啊……
沒錯,就是這個納什,這個因為一部電影被“圈外人”記住的納什,24日因車禍去世。那時,他剛剛去挪威領取了數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阿貝爾獎,在從機場回家的路上。真實的人生,似乎永遠比戲劇更戲劇。
對觀眾而言,幸運的是,我們不止有一個納什。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科學大佬”們,人生經歷似乎都相當精彩。2014年上映的《模仿游戲》與《萬物理論》,就是兩部以科學家為原型的傳記電影,主人公分別是“人工智能之父”圖靈和《時間簡史》的作者、理論物理學家霍金。
最奇妙的是,甚至有一些影片,與科學理論關系不大,也能讓這個理論隨著電影熱映而走紅——比如著名的《蝴蝶效應》。
“博弈論”“囚徒困境”“圖靈理論”“黑洞”“混沌理論”……這些原本高深莫測、讓人敬而遠之的科學名詞,在電影中卻變得溫柔可親,給我們留下了美好而清晰的印象。在藝術的語言中,科學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當然,科學并不是白白沾了藝術的光。其實,它們更是互相成全,美美與共。且不論科學為文藝提供了多少素材,如果不是科學的發(fā)展,一些藝術門類根本不會出現。
工業(yè)革命和科技發(fā)展,催生了科幻小說;視覺暫留原理的發(fā)現和攝影機的發(fā)明,孵化了電影藝術;經典力學的完善,成就了造型豐富奇特的現代建筑;透鏡等光學器具的運用,造就了西方寫實派繪畫的一批佳作……如今,人們甚至能夠通過聲學原理與統計學分析,創(chuàng)作出更和諧美妙的音樂。
其實,科學與藝術,何需分彼此?李政道曾將科學和藝術比喻為硬幣的兩面,福樓拜也說過: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集。最高明的藝術,往往符合科學家所發(fā)現的自然法則——作為科學家的達·芬奇發(fā)現了人體的黃金分割比例,然后才有了名揚四海的畫家達·芬奇。而最艱深的科學,也一定能從中窺探到最不可思議的藝術魅力——正如一句俗語所說的,科學家常常因為追求美的形式而走向真理。(周飛亞)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究竟什么是城市文學(青年文化論壇)
已是最后一篇
-
究竟什么是城市文學(青年文化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