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把讀書這件“私人事務”提升為公共關切和社會目標,引起兩會代表熱議,贏得網上網下點贊。此舉極具現實針對性,深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念,彰顯了黨和國家對“書香”作用更趨成熟的認知。 近年來經濟指標的變動時刻觸碰著我們的神經,GDP、CPI等專業(yè)詞匯為國人耳熟能詳。但我們有沒有用同樣的熱情和敏銳,像關心GDP一樣關心國家精神文化狀態(tài)和公民知識素養(yǎng)水平呢?的確,經濟指標是硬道理,經濟實力是硬實力,看上去實實在在、簡單明晰;精神文化卻相對抽象、模糊,乃至“迂闊不實”。然而,一個龐大的經濟軀體,還需具備強大的制度骨骼和偉大的文化靈魂,才能有尊嚴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軟實力取決于精神力,閱讀則是精神力汲取養(yǎng)分的重要途徑。一個健康的社會,決不可有“銅臭”而無“書香”;閱讀自覺程度與數量質量,關乎國民思想,決定國家力量。 回溯歷史,中華文明曾建立起對知識及其載體的敬仰及崇尚,從富庶都會到窮鄉(xiāng)僻壤、從鐘鼎人家到尋常巷陌,處處見“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楹帖,時時聞“開卷有益”“敬惜字紙”的教誨,間或有“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的盛況。放眼世界,老牌強國和后發(fā)新貴莫不將“崇尚閱讀”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例如,1997年末美國政府掀起“閱讀挑戰(zhàn)行動”,克林頓在白宮作《美國閱讀動員報告》;同年新加坡提出“思考的學校,學習的民族”(TSLN)口號。但是,去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國人年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77本,而韓國、法國、日本、以色列竟分別達到15、24、44和68本!在把“知識”當成主要競爭參照物的當下世界,書香社會建設事關國家人力資源水準與核心競爭力,事關未來國力強弱與民族賡續(xù),已是義之所當、勢之所趨。 建立書香社會,我們等不得,但也急不得。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特殊性,要求我們遵循客觀規(guī)律,兼具熱情與冷靜。中央首倡“書香社會”理念,明確了戰(zhàn)略方向,但仍缺乏系統(tǒng)完整的頂層設計與實施方案。一哄而上加以“運動式”推廣,會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乃至背離政策初衷。另外,近年來多地已就書香社會建設開展實踐,取得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應予以足夠重視,進行適時科學的盤點評估。 書香社會應該是一個學習成為信仰,讀書成為習慣的社會;是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是一個文化發(fā)達、崇尚文明的社會。試想,若是疲于奔命的生活節(jié)奏讓民眾無暇讀書,捉襟見肘的薪酬收入讓民眾無錢讀書,庸俗唯物的銅臭風尚讓民眾覺得讀書無趣,僵化凝滯的社會流動讓民眾覺得讀書無用,就算硬件再完備、財力再充沛,終究免不了“身強力壯,東張西望;腰包鼓鼓,六神無主”。建立書香社會,真正的考驗是在“軟件”上。首先,如何厘定政府、社會、企業(yè)、學校、家庭及個人在書香社會建設中的角色,值得深入探究。其次,讓公眾把讀書求知當成自覺追求,離不開整個社會評價體系的改變和價值觀的變化,不可狂飆突進、朝夕立至,只能文火細燉、潤物無聲。最后,現存體制機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藩籬,制約著知識重要性的彰顯,束縛著人才能力的發(fā)揮。因此,如何用制度增添知識的權重,以寬容培育思想的市場,消除“讀書越多越沒用”“讀書越多越反動”謬論的社會與心理土壤,庶幾是建構與維系書香社會的根基所在、命脈所系。 建設書香社會文章事大,所以等不得;茲事體大,所以也急不得。政府工作報告官方授權英譯中的“書香社會”,乃是“a nation of avid readers”(“千千萬萬愛書人組成的國民”),提醒我們書香社會建設必須以人為本——要讓社會充滿“書香”,就得先讓千千萬萬的讀書人“吃香”而不“吃虧”。那么,“書本為什么那么香”?恐怕必須從文化上倡導,從制度上護持,坦坦蕩蕩地揖別“無暇”“無錢”“無趣”“無用”,才能踏踏實實地做到開卷“有益”。(沈偉鵬 孔新峰,作者單位:國家行政學院)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小巷總理”的成功秘訣
已是最后一篇
-
“小巷總理”的成功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