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說過:剝奪一個人獨立自由的最好手段,是剝奪他的資本——比如,“談?wù)f之士資在于口,處士資在于意,勇士資在于氣,技藝之士資在于手,商賈之士資在于身?!闭?wù)f之士的資本就是那三寸不爛之舌,處士的資本就是他那一套想法,勇士的資本就是他的勇氣,技藝之士的資本就是他的手藝,商賈們的資本就在于他的身家。(《算地》)他對秦孝公說,治國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的這些資本統(tǒng)統(tǒng)作廢,然后到國家體制中討飯吃。經(jīng)濟(jì)不獨立了,還怕他們什么獨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 墨子談過自己收入的正當(dāng)性?!赌印攩枴酚浻幸粋€城郊的隱士叫吳慮的,冬天制陶、夏天耕種,自比于舜。墨子聽說了,就去會會此人。此人對自己生活方式的道德價值頗自得,對墨子這樣不耕不織卻穿衣吃飯的人頗不屑,揶揄墨子道:“義啊義呀,做就是了,哪里用得著到處鼓唇搖舌做嘴上功夫?”墨子說:“你所說的義,就是能給別人出力,能給別人分財吧?”吳慮曰:“當(dāng)然有這層意思?!蹦诱f:“我種田,分給天下人,每人分不到一升;我織布,分給天下人,每人分不到一尺,我能解決天下人饑寒嗎?我打仗,一個人抵不住三軍,我能救天下諸侯之患嗎?所以,我以為不若誦先王之道而探求其思想,通圣人之言而研究其言論,然后流布天下,在上者可資之治國,在下者可助其修身。這樣,我雖然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功勞其實超過耕織呢。” 墨子之前近百年,孔子在中原大地上行進(jìn)的時候,就被一個荷蓧丈人嘲諷為:“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他不知道,人的“四體”,固然需要用來分清和播種“五谷”,但人類的發(fā)展卻也需要有人來整理和傳播“六經(jīng)”。整理“六經(jīng)”需要“學(xué)而不厭”,“四體”也要勤奮才行。辦教育傳播文化,需要“誨人不倦”,這也說明了“誨人”其實是很讓人疲倦的體力和腦力的雙重付出。 孟子也遭到過類似的責(zé)難?!睹献印る墓隆酚浺粋€叫彭更的人,挑釁地問孟子:“您老后面跟隨著車子幾十輛,人員幾百個,從這國吃到那國,不是太過分了嗎?”孟子說:“要是不合理,就是一小竹籃飯也不能接受別人的;要是合理,就像舜接受堯的天下,也不算過分。”彭更說:“反正我還是覺得讀書人不干具體工作而白吃飯,是不可以的。”孟子說:“照這樣說,只有耕田的農(nóng)夫才能吃飯,只有織布的婦女才能穿衣?木工、車匠不也有吃有穿嗎?這是交換!假如這兒有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在外尊敬兄長,遵守先王之道,并以此來教育培養(yǎng)后代的學(xué)者,但他卻不能以此換得一口飯吃,你覺得這合理嗎?木工、車匠不耕不織,可以吃飯,行仁義的人不耕不織就該餓死?” 有一個叫王子墊的,問孟子說:“士,做什么事的?”孟子回答兩個字:“尚志”。王子墊問:“什么叫尚志?”孟子回答:“行仁義!”(《盡心下》) 孟子自認(rèn)為是道的代表而俯瞰藐視諸侯,他指責(zé)那些諸侯都是雙重罪人——罪人的罪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保ā陡孀酉隆罚┑?,行仁義的人,卻要去罪人那里討飯吃,這是歷史的無奈,卻也是他們難免的尷尬。 在先秦,只有莊子可以免除這份尷尬,他自食其力——靠自己編織草鞋為生。于是,他也就正如他所說的斄牛(牦牛),雖然不能執(zhí)鼠謀生,卻能沖決機(jī)辟、罔罟,獲得自由與獨立,當(dāng)然,也無須面對墨子孟子碰到的那種道德質(zhì)疑。(鮑鵬山)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中秋溯源
已是最后一篇
-
中秋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