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應該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機會,讓他們的志向因多元而精彩,不會因無夢可追而自甘沉淪 業(yè)余多讀點書、學點技能?沒有動力;制訂一份健身計劃?懶得動彈;謀劃一下未來幾年的職業(yè)發(fā)展?等等再說吧……在人們身邊,尤其在大城市,總能看到一些“無精打采”的青年,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也沒太多物質上的欲望,只要有一部能上網的手機,就能足不出戶。工作學習太忙太辛苦?也不完全是。他們好像對未來、對自己沒有太多期待,“志向”只是小學造句時考慮的問題。對這些青年,父母看著就著急:你的志向去哪兒了? 這些青年們的志向去哪兒了?恐怕不只是我們才有的問題,而是一個全球現象。日本作家大前研一在他的《低智商社會》一書中,將這類青年稱為“無志向的年輕人”。他寫道,以前很多日本年輕人的夢想是工作之后買輛轎車,新世紀之后的年輕人連這個欲望都沒有了,他們“只對自己身邊半徑3米以內的事情感興趣”。這么說并不意味著給這一群體貼上“沒志向”的標簽,而是逐漸浮現的這類現象值得我們關注。與其說這是青年人的問題,不如說與經濟增長和社會轉型有關。對其深入剖析,有助于人們理解社會進程與青年處境的關系,進而讓代際之間的相處更加包容和融洽?!?/p> 公允地說,青年們并非沒有志向,而是對“志向”的理解有些不同了。對他們而言,在周末的下午安靜地喝喝咖啡聽聽音樂,找個不起眼的餐廳吃上一頓可心的美食,收到一張朋友從遠方寄來的明信片,諸如此類,就能收獲一份陽光的心情。這被稱作“小確幸”,即微小但確定的幸福。至于上一代人的宏圖大志,在他們看來既沉重又無趣?!叭撕伪鼗钅敲蠢勰兀俊彼麄冞@么問父母,也這么要求自己,于是在外人看來,這就成了“沒有志向”的表現?!?/p> 和已經被污名化的“小清新”一詞相比,社會學家更愿意用“后物質主義”來形容這一群體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意思是說,與追求物質財富相比,這些新一代的城市青年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更加重視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與拼命賺錢、拼命攢錢、拼命花錢的“粗鄙”夢想相比,他們更愿意玩玩音樂、開開網店、搞搞環(huán)保、當當“驢友”之類。所謂的“小日子”“小清新”“小確幸”,更像是對物質主義的反思和反抗?!?/p> 如果我們在這個意義上看待“無志向”,那么它不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是值得重視的。這意味著價值目標已在代際之間悄然轉變。這是社會在經歷了一個財富急速擴張的時代之后,自然會有文化上的反應:通過一小部分已經“衣食無憂”的年輕人的行為,表達對何謂美好生活、何謂幸福人生的另一種理解。即便這種表達不足以成為主流,但至少值得聆聽。 當然,這不是在為少數青年的不思進取找借口,相反,我們應該看到,財富的積累往往幾代人才能實現,而消耗卻很快?!熬又疂桑迨蓝鴶亍?,如果新一代的年輕人不能繼承父輩身上的憂患意識和奮斗精神,那么增長就是不可持續(xù)的。同時,上一代人應該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機會,讓他們的志向因多元而精彩,不會因無夢可追而自甘沉淪。(白龍)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莎士比亞與最炫民族風
已是最后一篇
-
莎士比亞與最炫民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