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可以說是近來文化藝術領域的關鍵詞?!?/p> 思想的交流。近日,兩位世界著名學者來華做短期訪學和系列講座,他們是思想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歷史學家史景遷。邀請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化學者來華交流,早已是學界慣例,如上世紀20年代羅素應蔡元培之邀來到中國,上世紀50年代薩特訪華,新世紀以來德里達、哈貝馬斯、托多洛夫…… 不過,交流更意味著除了接收,還要創(chuàng)建;除了傾聽,還要鑒別;除了引進,還要輸出。如《漢學不是中國文化的簡單復制》所寫,且需小心“原來是以別人的視角作為參照,卻讓別人的視角變成了自己的視角”;著眼未來,且需知曉“身為中國人,我們的未來還要取決于自己對于中國的了解和判斷”。不僅如此,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jīng)濟體,我們可以期待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主動研究世界不同角落、不同樣式的文化的那一天,而不僅僅選擇與中國相關的領域。 藝術的交流。4月7日,2014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開幕。隨著中國和東盟戰(zhàn)略伙伴關系進入第二個十年,文化交流承載的意義不言自明。4月11日,持續(xù)20余天的“中國交響樂之春”將拉開帷幕,5支南方樂團和7支北方樂團齊聚一堂,演繹德奧經(jīng)典與中國原創(chuàng),這既是一出大型匯演,也是一場潛在的較量和中外音樂的對談。國家話劇院小劇場演出季也在這一周開啟。集結民間戲劇與兄弟劇院的舊作新顏19部70場,國字頭劇院的領頭羊意識與引導性可見一斑?!?/p> 交流,為了分享,更為了創(chuàng)造。黃永玉年過九旬,仍行走在探索與表達的路上;3月31日去世的學者來新夏離世前一周仍有新作發(fā)表,一如他“做客”“足音”的文章標題所言《誓不掛筆讀書人》;92歲的秦怡則正在籌拍她首次“轉型”做編劇的影片《青海湖畔》。這幾位老人讓我們意識到:創(chuàng)造,是生命的本性。(徐馨)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漢學不是中國文化的簡單復制
已是最后一篇
-
漢學不是中國文化的簡單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