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特别的刻字竹竿 | 云鉴馆藏-中国文明网

一把特别的刻字竹竿 | 云鉴馆藏

发表时间:2025-04-03 来源:中国文明网
字体:
打印: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中国文明网“文明之声·云鉴馆藏”专栏邀您走进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主题场馆,一起“打卡”红色地标,“云鉴”红色馆藏,汲取奋进力量。今天为您介绍济南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支前民工唐和恩的刻字竹竿。

  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唐和恩(1911-1992),山东莱阳人,于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75个城镇乡村,行程4000多公里,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支前工作。在支援前线的过程中,唐和恩与队员们面对重重困难,不遗余力地完成部队所需的粮食、弹药等物资的运送任务。他们省吃俭用,以红高粱、红萝卜、红辣椒充饥,而将小米、白面等珍贵食品留给子弟兵。无论风雨交加还是昼夜更替,他们都坚持在路上。遇到阴雨天气时,他们甚至不惜脱下自己的蓑衣、棉衣,覆盖在物资上,确保军需物资不受丝毫损失。为了躲避敌机的空袭,他们绞尽脑汁地隐蔽粮车;面对冰封的河流,他们更是带头破冰涉水,确保粮食、弹药能够及时送达战士手中。

  唐和恩从家乡出发时,随身带着一根约3尺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时使用。为了铭记这段支前的宝贵经历,他利用途中的休息时间,用小刀在小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下了沿途经过的城镇乡村的地名,打算将其传给后代,让儿孙们永远铭记老一辈所经历的艰苦革命岁月。

  淮海战役胜利后,唐和恩因卓越贡献立特等功,并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的荣誉称号。他所带领的运输队同样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并荣获“华东支前先锋”的锦旗一面。(协作:山东省文明办、济南市文明办)

【责任编辑:林凤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