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牢牢把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使之更好地转化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坚持高举思想旗帜,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突出核心价值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诚信建设和探索志愿服务制度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县级行政区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阵地基本建成的整体格局,有效发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
厚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耦合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明传播力度,注重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让人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产生情感共鸣、思想共鸣。注重研究阐释好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文化滋养。
激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驱动力。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源泉。坚持人民至上,践行根本宗旨,以鲜明的人民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做好深入细致的群众宣传动员,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善于从基层实践和人民群众中挖掘工作经验,激发主人翁精神,使精神文明建设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活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直面新问题、拿出新措施,在创新上下功夫,探索实践出一套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发展机制,确保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既守道路之正、传承之正、为民之正、法治之正,又创内容之新、方法之新、机制之新、技术之新,把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基层的具体情况、群众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创新制度设计,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工作实效,探索推动工作的新招、实招。(作者:陆海鹰/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