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法治已經成為基本治國理念,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動理念的落實和價值的實現(xiàn),培養(yǎng)法治精神是當務之急。
談到法治精神,我們的社會還有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象,比如要求他人易、要求自己難,主張權利易、承擔義務難。個體法治精神的養(yǎng)成,既需要歷經內在的自我認知過程,也需要外在力量的影響。
法治精神的“社會化”教育宜在個體早期進行。早期的社會化教育來自于學校、家庭和媒體。一般而言,家庭中長輩認同法治權威者,兒童易尊崇法治;長輩挑戰(zhàn)法律規(guī)制者,兒童易蔑視規(guī)制。成年后的個體,對于家庭中的精神文化認同伴其一生。在學校,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來源于師長對于規(guī)則的詮釋以及創(chuàng)設,具有儀式感的法治教育功效顯著。此外,近年來媒體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力日漸加大,家庭與學??刂屏θ醯奈闯赡耆藢ι鐣?guī)則的認同,多半來自線下同齡群體和線上群體的互動。建構法治精神,一方面要強化未成年人接觸的游戲、文化、社交媒體中的法治內容,另一方面要對此類平臺及內容運營者的違法行為予以持續(xù)打擊與威懾。
法治精神的“世俗化”建構應基于大眾傳播。法治“世俗化”是指讓法律脫下神秘的外衣,走向大眾。法律對于很多個體充滿神秘感,立法者和執(zhí)法者需要具有法治文化傳播的意識,不能預設個體對于法律規(guī)制的“應知”狀態(tài)。在此類傳播中,應考慮三個層面。一是傳播內容有利于法治的預期性,將涉及個體權利與義務的程序分階段、多層次告知。事實證明,有心理預期的個體產生極端違法行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二是提煉法治核心精神進行傳播,針對不特定群體的傳播要簡單易行。三是典型案例傳播與公益廣告?zhèn)鞑ビ兄诜ㄖ慰贪逵∠蟮幕?,前者需要側重于違法行為后果的傳播,后者需要關注心理上的共情性。
法治精神的促進應特別關注公眾人物的“示范”效應。無論是政治人物還是娛樂人物,身后都有忠誠度較高的擁躉,其言傳身教的教化方式在社交媒體時代不容小覷。實踐證明,在良好法治環(huán)境下,針對公眾人物的行為規(guī)則宜以法律規(guī)制為界分。公眾人物的行為屬于民商事范疇,可依民商事原則加大保護或懲處力度,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需要考慮案件中公眾人物的法治教化意義;違法行為屬于刑事范疇者,則應厘清事實,于法有據,不可因其社會影響力而偏廢法律,亦不因其社會影響力而加重處罰,由此彰顯國家公訴的權威;違法行為屬于行政法范疇者,則需依照已有規(guī)制,強調“速、穩(wěn)、準”,給予相應處罰或權利維護,由此增強政府公信力。在前述三個領域,嚴格遵守程序規(guī)范是必要前提。(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法治傳播中心副主任 萬蓉)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中小學語文應有“大教材”觀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小學語文應有“大教材”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