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宣布該市新版《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較之舊版,條例在“見義勇為”的定義上,刪去了“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同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等描述。一些人由此解讀,“見義勇為”將不被倡導,代之以“見義智為”。
“勇為”也好,“智為”也罷,根本都在“為”,都具有可貴的初心,都是值得敬佩的義舉?!坝隆迸c“智”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關(guān)系,更不存在取代之說。倘若人們連挺身而出的勇氣都沒有,基本也就沒有“智為”的可能,到頭來多半是“見義不為”。如今,我們傾向于凸顯“智”,并非不倡導“勇”,而是鼓勵好心人智勇雙全,在路見不平出手相助的同時保護好個人安危,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這無疑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模式,我們不妨將其視為見義勇為的“2.0版”。
認知的升級是為了與時俱進,也是為了糾偏。毋庸諱言,一些人對見義勇為形成了刻板印象,認為“真的勇士”就是舍生忘死,越壯烈越英雄,越英雄越好漢。實際上,這種理解偏離了見義勇為的本意?!墩f文解字》中寫道:“勇,氣也。氣之所至。力亦至焉?!边@里所說的“氣”往往是由“義”激發(fā)的崇高之舉,并非指意氣用事,憑借蠻力魯莽行事、盲目作為的匹夫之勇。歐陽修曾以“雖機阱在前,觸發(fā)之不顧”來形容見義勇為,說的就是這一過程難免與風險相伴,這份風險決不是衡量行為高尚程度的標尺,但我們一定會敬重那些當仁不讓、不懼風險之人。
任何時代都需要熱心腸。尤其在今天這個陌生人社會,切莫在“義”面前不談勇氣而空談“智為”。推崇更科學、更妥當?shù)木仍绞焦倘挥械览?,但就眼下來看,我們頻繁遭遇的尷尬還是“敢出手”的問題。從這樣的意義上說,以更加完備的制度為好心人撐腰,守護整個社會應(yīng)有的正義感,才是當務(wù)之急。 (崔文佳)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誠信教育不可少
已是最后一篇
-
誠信教育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