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喧嘩、隨意插隊、翻越欄桿、亂扔垃圾、爬上建筑物合影、刻寫“到此一游”、在宗教場所嬉戲、隨意喂食動物……近年來屢屢出現(xiàn)的各種游客不文明行為,今年國慶期間在各地旅游景區(qū)仍時有所見,有的情節(jié)還比較嚴重,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人們不由得陷入沉重的思考:中國旅游到底怎么了?游客不文明行為真的沒治了嗎?
游客不文明行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反映了在旅游業(yè)從一種小眾、高檔消費發(fā)展成大眾、普及型消費的過程中,一些游客的文明素質(zhì)未能及時“補課”和提升而造成的巨大尷尬。在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在現(xiàn)代都市的單位文化、社區(qū)文化的氛圍中,大聲喧嘩、隨意插隊、翻越欄桿、亂扔垃圾之類行為雖然也屬不雅,但未必會被正式定性為“不文明”,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有多么嚴重。隨著旅游業(yè)迅猛發(fā)展,隨著長假和小長假制度的確立與完備,越來越多普通人加入旅游消費的大潮,一些原本看似無傷大雅的行為,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之中,就會被高度聚焦并被人為放大,而與現(xiàn)代旅游文明和社會文明格格不入。
客觀地說,今年國慶期間各地景區(qū)出現(xiàn)的游客不文明行為,其數(shù)量、程度和造成的影響,既不比以往更嚴重,也未見比以往有明顯的好轉(zhuǎn)。人們對此之所以更加焦慮不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今年4月國家旅游局發(fā)布了《關于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規(guī)定,游客因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壞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公共設施,損毀、破壞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跡等7種行為受到行政處罰、法院判決承擔責任的,或造成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的,納入旅游部門“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并向社會公開,必要時向公安、海關、人民銀行征信機構等部門通報。該辦法出臺后,被一些人視為遏制游客不文明行為的“絕招”,但在今年五一小長假和這次國慶長假中,各地景區(qū)的不文明行為并未明顯減少,因此有人開始懷疑這個“絕招”的實際效用,認為它并不如人們期待的那樣管用。
其實,國家旅游局的“黑名單”本來就不是遏制游客不文明行為的“絕招”,因為它要記錄管理的主要是情節(jié)嚴重、影響惡劣的不文明行為,而不是一般的大聲喧嘩、隨意插隊、翻越欄桿、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認定嚴重不文明行為主要有三個標準,一是游客因不文明行為受到了行政處罰,二是被法院判決承擔責任,三是造成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符合其中一種情形的,就可能被納入旅游部門“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截至目前,國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一批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水潑亞航空姐”事件責任人張艷、王聲,云南“開艙門”事件責任人周躍,陜西攀爬紅軍雕塑照相事件責任人李文春等4人被列入“黑名單”??梢姟昂诿麊巍钡倪M入門檻頗高,一般的旅游不文明行為,還夠不上“黑名單”出手制裁。
“黑名單”不是遏制游客不文明行為的“絕招”,遏制游客不文明行為也沒有立竿見影的“絕招”,而只能靠旅游行政部門、旅游景區(qū)、旅行社、新聞媒體和游客多方參與、共同治理,只能靠一點一滴的扎實努力和堅持不懈的文明積累。游客自身當然要為不文明行為承擔主要責任,旅游行政部門和旅游景區(qū)、旅行社等機構,也要努力做好組織部署、宣傳教育、管理執(zhí)法和旅游服務工作,力爭讓每個游客在踏上旅途之前,都認真學習旅游文明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對“游客不文明行為記錄”制度充分知曉,對不文明行為要承擔的后果包括法律后果有全面的了解,形成高度的自律自警意識。
這些工作都做到做好了,才能將外在規(guī)則和律令轉(zhuǎn)化為游客自我約束的動力,促使游客在旅游消費中嚴格自律、遵章守法,讓旅游文明在旅游業(yè)發(fā)展繁榮中不斷生長成熟。(評論員 潘洪其)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文明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已是最后一篇
-
文明更是一道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