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全面、真實地看待當下充滿活力和張力的中國?如何超越表象、精準把握“復雜中國”?如何在喧囂的輿論下還原社會心態(tài)……這些都是甚為峻急的時代課題 對于當今中國的評價,很多人喜歡套用狄更斯《雙城記》開卷的話。這當然只是詩一樣的語言,公眾整體的心態(tài),是不是像網上那些喧嘩、騷動的輿論所反映?中國主流的社會心態(tài)到底是什么? 對這些“感覺”的基本面判斷,現在終于可以不再憑借“感覺”,而有了專業(yè)、系統(tǒng)的依據——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日前推出了“中國發(fā)展社會效能指數”,為中國社會心態(tài)的“基本盤”提供了一份研究支撐。其研究結論是: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大眾對當前社會和現行政治制度有較高的認同度,對未來個人和社會發(fā)展懷有信心。這種積極的暖色,構成了今天中國社會心態(tài)的整體底色和主流色調。 所謂“中國發(fā)展社會效能指數”,這是從學術上定義的。通俗講,就是看社會大眾對中國發(fā)展的滿意度,是對經濟增長水平、政治穩(wěn)定程度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知的綜合表述。它包括四個一級指數,即安全指數、舒適指數、認同指數、發(fā)展指數,同時還設立9個二級指數,分別從社會階層、地域、代際、性別等維度,對中國社會心態(tài)做全身掃描。這些指數,可以從多個維度來考察社會大眾對中國發(fā)展的實際感受,綜合反映公眾對政府施政的理解、認同、支持和期待。 穿過那些喧囂,聆聽更多“沉默的大多數”,研究發(fā)現,中國百姓的社會心態(tài),呈現總體的正效能。四大指數中,認同指數、發(fā)展指數最高。這一結果值得深長思之。 毫無疑問,中國是個十分復雜的社會存在。在這個充滿活力與張力的發(fā)展中大國,有精彩,也有無奈。精彩的是,中國故事不斷刷新人們的觀感,精彩紛呈的中國發(fā)展奇跡,讓世界震撼。無奈的是,這種發(fā)展進程是一個負重前行的爬坡過程,伴生著爭議和痛感。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會因為遇上不順心不愉快的事件而牢騷滿腹,以碎片化的故事得出全局性的結論。同時,網上輿論的流動性過剩,此起彼伏的輿論喧囂,制造了大量的口水泡沫,容易引發(fā)人們對真實中國社會的誤判。 也因此,如何全面、真實地看待當下這個充滿活力和張力的中國?如何超越表象、精準把握“復雜中國”?如何在喧囂的輿論之下還原社會心態(tài)……這些都是甚為峻急的時代課題。 事實上,客觀真實的研究結果面前,已經有國外學者在修正自己的判斷:中國的政治基礎與社會基礎很穩(wěn)固,西方某些“預言家”時不時所斷言的“中國隨時崩潰”,在中國缺乏社會土壤。 即使是網絡社會,近幾年也出現了變化。盡管網絡上仍有不少噪音、雜音,但多年的網絡自凈以及互聯網治理,讓網上理性表達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并逐漸成為主流;而主流輿論通過積極主動地表現、參與,在輿論陣地上也較好發(fā)揮了壓艙石和穩(wěn)壓器作用,共同維護與凈化了網絡清朗的天空。 也應看到,雖然社會心態(tài)整體基本面向好,但公眾對社會安全和環(huán)境舒適方面的認同感還較低。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社會心態(tài)的這種“正效能”,還有“弱”處。改進這些短板,才能獲得百姓的更多認同和支持。(李良榮 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補齊國民文明意識短板
已是最后一篇
-
補齊國民文明意識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