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外國媒體把目光投向中國,前瞻即將召開的兩會,觀察中國發(fā)展最新脈動 中國再度進入“兩會時間”。 據報道,美國耶魯大學的一位政治學博士生專門研究了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并總結了以下特點:過去幾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社會和民生問題的議案逐步增多,中國在同時間段內最終落實的立法議程,也表現出了相應增多的趨勢。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社會輿情與代表議案、代表議案與最終立法之間的緊密相關性,這恰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代表性”所在。 與民意同步,與時代同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煥發(fā)活力。 2014年4月,歷經兩年時間審議、聽取多方意見之后,中國環(huán)境保護法實現25年來首次大修?!度A爾街日報》評論稱,此次修訂將中國為保護空氣、水和土壤所作的承諾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法律法規(guī),將為環(huán)保行動提供更多施展空間和權利。大約4個月后,中國預算法施行20年來實現第一次修改,中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動建立現代財政制度邁出重要步伐。《紐約時報》的分析是,此舉意味著中國將采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解決地方債這個老問題。 “中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及時修改與實際情況和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法律,注重以立法手段改善民生、滿足社會需求,從根本上保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發(fā)揮著關鍵性的引領作用。”西班牙東亞問題專家圣地亞哥·卡斯蒂約指出,“環(huán)境保護法的修改,回應了人民群眾的需求與呼吁,著力改善民生,是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p> 放眼寰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凝聚民意、有效治理方面具有鮮明優(yōu)勢。 當今世界依舊處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深度調整期。在不少西方國家,經濟持續(xù)低迷、意識形態(tài)分化、利益集團博弈、政治極化加劇等諸多現實困境已經讓一大批學者開始從改善民主實現形式這個層面展開反思。2014年,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查爾斯·庫普錢發(fā)表文章指出,在整個西方世界,“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善治的需求與政府實際縮水的治理供給之間嚴重失調”,而“公眾不信任、立法僵局以及特殊利益群體爭奪日益稀缺的資源等問題,使政府幾乎不可能戰(zhàn)勝挑戰(zhàn)”。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一個國家內部的政治凝聚力、執(zhí)行力深刻影響著這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現了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在最廣泛民意和務實決策之間架構起了堅實橋梁。正如日本國立山口大學副校長纐纈厚所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符合中國國情、豐富了世界民主類型。 連日來,眾多外國媒體把目光投向中國,前瞻即將召開的兩會,觀察中國發(fā)展最新脈動。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者意識到,需要深刻領悟中國幾十年來成功故事背后的政治基因。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涵養(yǎng)文化 培厚“精神新土層”
已是最后一篇
-
涵養(yǎng)文化 培厚“精神新土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