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尋找“廖廠長”,不僅是想找回一個有名有姓的熱心人,更是為了找回曾經高揚的理想和情懷,這是當代中國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最動人的相遇,便是穿越時光的重逢。倘若這是一次關乎理想的相遇,它就有了成為時代表征的內涵。最近,作家吳曉波找尋“廖廠長”的故事,便有這種意味。 這是一段穿越1/4個世紀的相遇。當年,吳曉波和復旦大學幾個同學想完成一次考察南部中國的調研,卻被經費綁住了手腳。他們向媒體寫信求助,一位素不相識、遠在湖南婁底的廖廠長,聞訊給他們寄來7000元贊助,這在那時是筆巨款。這是一次關乎理想的心靈碰撞。當時,廖廠長的月工資只有200元左右;當時,“萬元戶”還是一個有光環(huán)的稱呼。而贊助者沒提別的要求,只希望把考察報告寄給他看看。 彼時的成全,完全超脫了利益考量,著實令人感慨。受資助的人,沒拿出像樣的考察報告,然后失去聯(lián)系,但在隨后的日子一直能感受到“理想主義的余溫”。他們中有人感慨,見過許多成功的企業(yè)家乃至首富,但只有這位僅一面之緣、只記得姓的“廖廠長”例外,在記憶中盤旋25年之久,鮮活如昨。令人感佩的是,他們若干年后的相遇,也超出了“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的感恩層次。那顆成全年輕人的心不曾改變,而且以新的方式得到延續(xù)。在湖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和旗下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等媒體的努力下,廖廠長和當年的追夢人再次相見,并再度碰撞出理想的火花,他們聯(lián)合成立了一個青年創(chuàng)業(yè)公益基金。 實際上,人們尋找廖廠長,不僅是想找回一個有名有姓的熱心人,更是為了找回曾經高揚的理想和情懷。令人歡喜的,不僅是有一批急公好義的人,更在于理想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通行證。幾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就敢夢想拿腳去丈量真實的中國;而新聞媒體也不認為這種想法不成熟,愿意發(fā)出夢想的信函;從未謀面的贊助人也毫不懷疑他們的動機,慷慨解囊就為助一臂之力??梢哉f,那個時候,“廖廠長”即便不典型,也肯定不是惟一。 許多人被感動的同時也在感嘆。有人說,現在進入了一個“碎片化”時代,理想還來不及沉潛就被下一個潮流卷走。其實,理想的光芒從未走遠,只不過每一個時代成全夢想的方式不一樣。這個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時代、互聯(lián)網時代,實際上給了普通人更多和夢想相遇的機會。行政審批不斷簡化,創(chuàng)業(yè)門檻不斷降低,我們甚至已經孕育出以“成全他人夢想”為起點的商業(yè)模式,比如網絡創(chuàng)業(yè)的興起。從夢想覆蓋面來講,這個時代的成全可以說無遠弗屆。成就13億人中國夢的最大倚仗,正是這個時代的進步。 然而,在這樣一個鼓勵全民創(chuàng)業(yè)、讓一切社會活力競相迸發(fā)的年代,理想的光芒確乎有些黯淡。步步驚心的競爭壓力,住房、教育、醫(yī)療等現實需求,讓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羞于談論理想。不少人蜷縮在自認“房奴”“蟻族”的精神堡壘里自嘲。我們固然需要直面現實,但也不能把理想矮化為成功的“添頭”,降格為物質的奴隸,進而把精神生活打翻在地。 更何況,理想本該聽從內心的召喚,而不是隨外在的成功搖擺。廖廠長曾經多次創(chuàng)業(yè),三度一貧如洗,但他始終不改其樂,因為他相信中國需要實業(yè)。年輕人也沒必要把自己包裹在堅硬的殼里,完全可以朗誦詩歌、結伴出行、開讀書會,體驗一段有音樂和啤酒的浪漫人生,品味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成全自己是夢想,成全別人是信念。對當代中國的改革創(chuàng)新而言,這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讓理想和現實并肩而行,本質上只需要一個理由,那就是我們的精神生活,就是維系那個世界的呼吸。希望在這個時代,有更多的人敢于帶著夢想上路,也樂于成全別人的夢想。我們朝著理想出發(fā)、在生活中相遇,互相支持,互相鼓勵,不隨便被成功蠱惑,不輕易被失敗擊倒,因為那就是我們向往的生活。(劉天亮)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清心讀書韻味長 過個清心養(yǎng)性的春節(jié)
已是最后一篇
-
清心讀書韻味長 過個清心養(yǎng)性的春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