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這片土地上,沉浸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我們都愛自己的國家,然而,讓這份共同的情感轉化為凝聚的力量,就需要在公共哲學、公共治理層面有更積極的建設。 “每次路過天安門都會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近日,香港藝人趙雅芝在微博上發(fā)出這樣感慨,卻意外引來一片惡罵,部分網友用語之惡毒、下流,令人愕然。 趙雅芝的遭遇并非個案,它體現(xiàn)了當下網絡生態(tài)的現(xiàn)狀,公共人物談愛國,已成一件“危險”的事,立刻會有人激動地提起腐敗、食品安全、霧霾、高房價等,而只有扮演社會批評家,才會贏得一片點贊,難怪鳳姐、宋祖德們在娛樂之余,也要高談一番社會契約論。 現(xiàn)代愛國主義是舶來品,1840年后,國人眼界漸開,始發(fā)現(xiàn)當時西方社會愛國意識強烈,與東方社會的一盤散沙迥異,故前賢刻意引入,以期移植到我們的文化中。但,在亡國滅種的壓力下,他們忽略了背景差異。 西方農業(yè)從萌芽期起,便一直是多人合作、大田作業(yè)、粗放經營,而東方農業(yè)則始終是精耕細作、以小家庭為中心,前者易產生群體意識、宗教情結,后者更重獨立精神、自我完善。兩種文明進路不同,形成的傳統(tǒng)不同,未必可通約。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也有偉大的愛國傳統(tǒng),但很少貫徹到身體日用層面,只有當外部威脅足夠大時,才會迸發(fā)出來。 中國的現(xiàn)代化是舶來的,在很多方面,我們在向世界學習,但也產生了囫圇吞棗的問題,我們接受了愛國的概念,可它的實踐在本土卻立根不牢,只能通過儀式、灌輸、教育等方法硬性推廣,由此埋下沖突的可能。 以該個案為例,相信那些持批評意見的網友也有愛國情感,只是有的認為最好的愛國是批評,不能用象征遮蔽現(xiàn)實,有的希望收斂個人情感,反感煽情,還有的期盼少喊口號,多做實事……所有這些,其實完全可以被愛國主義所接納,反腐敗、提高食品安全、治理霧霾、促進民主等等,與愛國并無矛盾,且完全可以在愛國的基點上形成合力。 但現(xiàn)實困境是,相同的出發(fā)點,卻常常成為引發(fā)分裂、對抗的借口。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局面:只要討論,必以惡罵收場,只要觀點不同,必成底線比拼。愛國、公知、啟蒙、理性……一個個概念被污名化,現(xiàn)實是,我們已無法深入討論任何話題,低層次沖突總無止期。 事實證明,“理越辯越明”是有條件的,它需要公共哲學的介入,取締了邏輯、寬容、自由等前提,遇事就“噴”,只能帶來一個封閉社會,而這樣的社會怎能持久?中國迅跑了30多年,在今天,我們不能再只偏重物質建設,不能再期望用幾個無法落地的大詞去應付一切了。 生在這片土地上,沉浸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我們都愛自己的國家,然而,讓這份共同的情感轉化為凝聚的力量,就需要在公共哲學、公共治理層面有更積極的建設。(蔡輝)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拾荒救父”類故事可以不悲情
已是最后一篇
-
“拾荒救父”類故事可以不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