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蘇江陰的老人張紀清,是一位73歲的退休老會計。11月20日,張紀清在銀行辦理完匯款手續(xù)后,突然暈倒在地。在被送往醫(yī)院后,醫(yī)護人員從他身上翻找家屬的信息,發(fā)現(xiàn)了三張落款為“炎黃”的匯款單。至此,江陰人苦苦尋覓27年的好人“炎黃”終于意外現(xiàn)身。(相關報道見《光明日報》12月3日5版) 張紀清老人與“炎黃”的名字對應上的過程,無疑是“意料之外”。若老人沒有在匯款后暈倒,沒有被好心人送往醫(yī)院,身上沒放著帶有落款的匯款單,恐怕“炎黃”這一稱呼仍然只是一個虛擬的好人符號,其真實身份的曝光仍是遙不可及的事。 細想整個事件的過程,卻并非只是一場“美麗的意外”。張紀清老人被發(fā)現(xiàn)的緣起,是他在銀行捐款;被發(fā)現(xiàn)的線索,是那張署名“炎黃”的落款單。如果不是持之以恒地捐款,發(fā)生這種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也不會出現(xiàn);如果不是幾十年如一日地化名“炎黃”做好事,這個名字又何以能迅速地被市民辨識出來,從而定位到張紀清身上?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偶然事件中又有著必然的因素,“炎黃”身份的確定,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放大到整個社會,好人的出現(xiàn)何嘗不是也存在著“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的辯證? 近些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不少令人心寒的事件,從彭宇案到小悅悅,從地溝油到毒奶粉,這一個個社會百態(tài)的注腳,似乎都指示了道德崩壞的現(xiàn)實。于是,社會信任出現(xiàn)了裂痕,好人憚于為善,公眾慣于質疑,道德、義舉、仁心似乎都成了奢侈品。倘若由此便被悲觀情緒籠罩,讓社會戾氣蒙蔽了尋找真善美的眼睛,那么出現(xiàn)像張紀清這樣的好人,確實也足夠讓人感到“意料之外”。 然而,如果堅信“陰影外必有陽光”,就會發(fā)現(xiàn)好人其實一直都在。僅在“炎黃”所在的江陰,市慈善總會今年的捐贈本就有15筆“隱捐”,而化名除了“炎黃”外,還有“金盈”“歐陽”“周?!薄包h吳黃”等等。江陰尚且如此,遑論各地出現(xiàn)的許多“中國好人”。這些事實足以說明,“德不孤,必有鄰”的道德傳統(tǒng)并未斷絕,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公民意識也正在逐漸養(yǎng)成,這個社會依然有著讓好人呼吸的空氣、成長的土壤。因此,“炎黃”這樣的好人出現(xiàn),也在“情理之中”了。 究竟該抱有怎樣的人生信條,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還是“人人皆可以為圣”?這取決于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并會影響我們走向未來的腳步。相信張紀清老人的事跡,會幫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倘若人人都能夠見賢思齊,那么好人現(xiàn)身的“情理之中”就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而產生“意料之外”社會情緒的空間就會被最大限度地壓縮,直至最終消失。(王子墨)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別忘了彩票的根本是公益
已是最后一篇
-
別忘了彩票的根本是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