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上學,馬新明曾在家“絕食”3天。 馬新明的老家,在云南麗江寧蒗彝族自治縣一個偏僻的彝家山寨。那里海拔2600米,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山寨。馬新明是村里通過讀書,第一個走出大山的彝族青年。 讀小學一年級時,他家的經濟條件非常差。馬新明每天赤腳上學,秋冬季時,路上有霜,整個腳凍得跟蘿卜似的。小學三年級時,村里實行包產到戶,馬新明家分到幾十畝山地和一些牛羊。家里需要人干農活,馬新明只有輟學。 這個彝家山寨當時流行“上學不能當飯吃”的話。但馬新明看到村里其他孩子背著書包上學時,特別想讀書,于是有了“絕食”的舉動。后來,鄰居看不下去了,很心疼馬新明,就跟他的父母說:“家里的活,我們幫你,讓孩子上學去吧?!?/p> 那些善良的鄰居幫馬新明承擔了地里的農活,而且在馬新明缺學費、書本費時,左鄰右舍都會把買鹽巴的錢省下給他上學。 馬新明小學畢業(yè)的成績及中考、高考成績,都是麗江地區(qū)的第一名。他的兩個弟弟也先后考取大學,在當?shù)貍鳛榧言挕?/p> 在田徑場上跑出來的愛情 1991年,共青團中央在全國資助100名大學生,當時在中國政法大學讀大一的馬新明有幸獲得了“希望工程獎學金”,大學時期每個月可獲50元的資助。 同年,山東煙臺地區(qū)棲霞市文科狀元孫伶伶考入該校法律系。 盡管不是一個系的,但他們都喜歡運動,同時報名參加了新生運動會。馬新明奪得男子5000米、1萬米的冠軍,孫伶伶奪得女子3000米、5000米的冠軍。他們一同被招進學校田徑隊,經常在一起訓練和參加比賽。有人打趣說:“他們的愛情是在田徑場上跑出來的?!?/p> 在孫伶伶看來,大學時代的馬新明“長得又黑又瘦,滿臉的老相,但跑在操場上,耐力超好”。大三時,馬新明和孫伶伶在同一家單位實習,并確立了戀愛關系。 馬新明眼中的孫伶伶則是“特別善良,心眼兒特別好”,“她打動我的就是:不管你是貧窮還是患病,哪怕你去當乞丐,她也會跟著你?!?/p> “千里彝區(qū)無乞丐?!币蛥^(qū)習俗是所有的好東西都要分享??腿藖砹?,家中最好吃的都要留給客人。在孫伶伶看來,馬新明身上“繼承了這樣的傳統(tǒng),特別無私”。 讀大學時,馬新明給班里同學發(fā)放中秋月餅,常常分到最后,自己沒有了。班里發(fā)電影票,如果缺一張,他也不好意思再跟老師要…… 深深的讀書情結 馬新明熱愛讀書。大學里,他的最大夢想是“開一家書店,辦一份報紙”。馬新明就業(yè)時選擇了北京市新聞出版局也與“能免費看到許多樣書有關”。 曾經歷輟學的馬新明有強烈的求知欲。他5次考博,終于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博士生。 “要是我早都放棄了。老馬這個人真的挺勵志,沒有他的一路激勵,我不會一路讀到博士。他鼓勵我去日本,是從我未來發(fā)展的角度考慮。這讓我很感動,值得托付?!睂O伶伶說。 馬新明大學畢業(yè)后,兩個弟弟也上了大學,他們的學費全靠馬新明資助。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時候,為了供哥哥弟弟上學,馬新明的妹妹一天學都沒上過。馬新明和兩個弟弟商量:一家要把妹妹照顧好。后來,馬新明把妹妹接到北京。 “我們給妹妹辦了一場精彩的婚禮,自己卻沒辦一場像樣的婚禮?!比缃?,馬新明妹妹的孩子已上小學二年級,馬新明夫婦和妹妹一家住在一起。 用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馬新明常說:“在我的成長的歷程中,有太多的人給了我關愛,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因此我必須以百倍的愛來回報他們?!?/p> 剛參加工作時,馬新明、孫伶伶兩人手上一點積蓄都沒有,錢都寄回了馬新明的老家。鄉(xiāng)親們誰家孩子沒錢上學了,只要寫信給馬新明,他就會寄錢。 后來兩人收入多了以后,馬新明和孫伶伶每次回家,總要帶幾萬元,見到老人給三五百元,見到孩子給兩百元。遇到村里考上大學的孩子,還有特別的獎勵。假期結束,夫妻倆不但身上一分錢沒有,連返程車票錢都要向朋友借。 他們不僅對家鄉(xiāng)感恩,還無私回饋社會。馬新明、孫伶伶及他們的同窗好友發(fā)起的“未名獎(助)學金”已經持續(xù)17年,不僅資助了云南、四川、北京等地的5200多名學生,還給云南省寧蒗縣100余位白內障病人提供免費手術,送去光明和溫暖。 這份愛的光明,隨著夫妻倆援藏的腳步,也來到了雪域高原。 2011年10月下旬,孫伶伶在前往林周縣阿朗鄉(xiāng)調研時,看到位于海拔4300多米高的阿朗鄉(xiāng)中心小學沒有取暖設施。這里冬天晝夜溫差大,孩子們卻很多衣著單薄。 隨后,馬新明夫婦發(fā)起了為西藏高海拔農牧區(qū)孩子捐贈冬衣的“溫暖行動”,與北京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當雄、尼木、林周縣的10余所學校捐贈冬衣3000余套。其中,他們夫婦自費捐贈440多套冬衣。 不僅如此,每次下鄉(xiāng)到農牧民家前,馬新明都會讓孫伶伶準備三四千元。下鄉(xiāng)后,錢發(fā)完了,他就找身邊的工作人員借,連司機都借過。 馬新明對自己卻很“摳門”。在馬新明身邊工作兩年的中共拉薩市委辦公廳工作人員閆偉說:“馬書記心中裝著太多人,唯獨沒有自己。有時馬書記出差就讓我開一個標間,和我住一起。理發(fā)也只去便宜的店……” 援藏4年多來,馬新明的痛風每年都要發(fā)作,他在家中和辦公室里都放著拐杖,藥也隨身帶著。由于高原缺氧,孫伶伶嚴重失眠,滿頭秀發(fā)日漸稀疏,更為嚴重的是她因高原反應患上了潰瘍性結腸炎,但她仍然堅持到年底休假才回京檢查治療。 “他們就像一對在高原上飛翔的黑頸鶴,不離不棄,相濡以沫。”北京援藏醫(yī)生高志學說。(何春中)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官場生態(tài)正在悄悄起變化
已是最后一篇
-
官場生態(tài)正在悄悄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