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反壟斷咨詢專家被解聘,官方公布的理由是“違反了工作紀律”,而其本人對媒體的解釋是“因為幫外企說話了”。“就好比我給死刑犯作了辯護,任何一個案子都有正方和反方,不能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吧”,面對記者的追問,他這樣說。如此回應,底氣足,腰桿硬,顯示著知識分子不畏權貴、匡扶正義的獨立人格和傲骨,令人肅然起敬。隨后,媒體對此事追蹤報道說,這位專家不光幫反壟斷調查對象“說話”了,而且,還可能收取了高額報酬。盡管其本人對于收取“600萬元好處費”的說法予以否認,但輿論更為關注的是,專家在利益沖突中是否應該保持中立,至少不能借此“自肥”。這方面,哪怕有一絲疑點,那么,在被解聘的第一時間,這位專家應該做的,絕對不是理直氣壯地辯解,而是充滿愧疚地向社會公眾、聘任機構道歉,真誠說一聲“對不起”。 同樣,在演藝界,一名編劇因吸毒被抓,曾經承諾“今生不再涉毒”。而其被釋放后,他告訴媒體:“完全不后悔,這個有什么后悔的?!弊鳛楣娙宋铮颈厝唤o社會造成了困擾,而他并不在意:“人生總是要有各種各樣的經歷,誰還沒犯過錯,只要不再犯就行。”對此,網友們困惑:“吸毒還吸出優(yōu)越感了”、“做錯事了怎么還理直氣壯?” 對于這些做了錯事的人,輿論不乏批評之聲?!皫屯馄笳f話”的專家被斥責“渾水摸魚、吃里扒外”,“吸毒不后悔”的作家被指責“態(tài)度傲慢”。而在他們自身看來,可能覺得自己的行為“沒什么大不了的”。違紀的,解聘;違法的,拘留。該付出的代價,他們都付出了,還能把人怎樣?而這種表現和態(tài)度,已然成為功利主義的“社會流行病”。在實用至上的普遍意識里,不少人只認“做事”,不認“做人”,雖然懂得正義、公平的大道理,但實際生活中卻毫無底線,缺少敬畏,理想、責任只停留在口頭上,具體行動上為所欲為,甚至到了做下錯事也死不悔改的地步。在他們眼里,只有輸贏,沒有是非,即便出了事,釀成了眾所關注的公共事件,也沒有起碼的反思意識和羞恥感,反而奮起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辯護,試圖通過掩蓋、辯解、避重就輕等手段,達到誤導輿論、扭轉不利局勢的目的。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學者、明星、作家,本身就是一些披著榮耀光環(huán)的成功人士和社會精英,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年,很容易將這些人視為人生楷模,而“榜樣”頻繁出軌,毫無道德感,缺少羞恥心,無疑會造成很多年輕人社會認知的混亂。 出事之后,不承認、不在乎,沖擊著為人處事的道德底線。眼下,貪官落馬的消息不斷傳來,很多地方對于落馬官員在任時的題詞采取了摘下、鏟掉等緊急措施。除去緊跟形勢的猜測之外,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羞恥感的表現。貪官的墨寶掛在墻上、刻在石頭上,遍布在村落、街道、公園、醫(yī)院、學校、建筑物、風景區(qū),及時清除言行不一、身敗名裂的官員題詞,避免造成社會困擾,是應對丑聞的明智之舉。 對于沒有羞恥感的公眾人物,有必要加強社會監(jiān)督。北京市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和40多家演出公司簽訂了《北京市演藝界禁毒承諾書》,承諾“不錄用、不組織涉毒藝人參加演藝活動,不為他們以涉毒為噱頭進行炒作提供平臺”。此種做法,在于強化“底線意識”,讓沒有羞恥心的人不光受到譴責,還要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寸步難行,只有這樣,才能讓羞恥變成常識,而不是奢侈品。(劉暢)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致青春·揚激情·傳友誼
已是最后一篇
-
致青春·揚激情·傳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