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援引北師大教授顧明遠的說法稱,全國將在2017年執(zhí)行高考新方案,英語不再參加統(tǒng)一高考。一時引發(fā)輿論高度關注。但隨后顧明遠回應稱,“英語退出高考”系媒體誤讀,一切要以相關部門正式公布為準。教育部發(fā)言人續(xù)梅也表示,教育部正在前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抓緊研究制訂和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方案確定后,我們一定會及時發(fā)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則,方便考生和家長了解”。 高考以及高考改革,當之無愧是當前社會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一個教授在一場不甚起眼的會議上的發(fā)言,立刻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就是明證。這也難怪,因為對于廣大家長和考生來說,高考關乎自身命運。而對于關心中國教育,關心中國社會進步發(fā)展的人們來說,高考顯然是中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各種弊病的癥結所在,也與其他社會問題或多或少地有著關聯(lián)。背負著這么多東西的高考,顯得如此沉重。而關于高考改革的任何風吹草動,立刻都會成為輿論的焦點。 高考改革,實際上要回到一個原點的問題:教育是為了什么?簡單來說,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獲取知識,提升道德,健全心智,培養(yǎng)情趣。而目前高考最大的問題,就是在它的引導下,教育被簡化成為應付一場考試的活動,已經(jīng)距離教育的初衷有點遠了。高考改革,應當從這個高度著手,而不是簡單的考試科目的增減,或者考試方式的變化。 因此,必須要做的,就是淡化高考對基礎教育的影響。準確地說,是要淡化高考對基礎教育單一的影響。我們知道,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基本上都要通過考試才能進入。高考引導基礎教育,是無論如何都難以避免的。關鍵是這種引導不要是單一的,而要是多元的。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中國的高考把這場考試的另一個主角——高校的地位和作用,嚴重地降低了??荚嚨目颇?、內容和組織,都把高校排除在外,高校能做的,就是看著分數(shù)錄取學生。顯然,這樣的考試制度實際在一定程度上把高校和考生隔離開了。高校無從用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引導考生的學習,考生只能瞄準高考,而高考目前的設計,無從照顧稟賦千差萬別的考生。因此,目前高考“大一統(tǒng)”的局面,只能對基礎教育產(chǎn)生單一的引導作用。 如果讓高校對高考有更深入的參與,局面有望大大改觀。實際上,目前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就是在做這方面的探索。現(xiàn)在是時候將自主招生變?yōu)楦咝U猩某R?guī)形態(tài)了。也就是說,高校要在考試中有更大的權力,能夠部分甚至全部決定考試的內容、科目,進而以此為依據(jù)開展錄取工作。這樣,高考對于基礎教育的引導就會是多元的,基礎教育中也才能夠有更多的因材施教,回歸教育的本質。在這種情況下,英語要不要考,如何考,其實已經(jīng)不是問題。因為各高校會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做出要求,考生也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安排。其他科目也大致如此。 事實上,民國時期大學招生,大約就是這樣一個制度,在實踐中也運轉良好。而現(xiàn)在,“大一統(tǒng)”的高考改革起來困難重重,高校難以深度介入,主要原因在于人們對于公平性的憂慮。如果說之前高等教育是稀缺資源,人們的這種擔心還是必要的。而現(xiàn)在,高等教育已經(jīng)普及化,上大學對很多學生來說已經(jīng)不再是太困難的事情。因此,對于公平性的擔憂,不應該再阻礙高考改革的深入,是到了放開高校手腳的時候了。只有把高校變成高考的參與者、主導者,而不是旁觀者,高考改革才是正確的方向。(周云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海波挺住”正話反說并非真同情
已是最后一篇
-
“海波挺住”正話反說并非真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