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上周末舉行頒獎禮,余華以《第七天》當(dāng)選“年度杰出作家”??紤]到《第七天》在去年引起巨大爭議,這一評選結(jié)果難免讓人意外。但余華在頒獎禮上一句“我們確實老了”,“到了我這樣的年齡,我覺得生活比寫作重要,寫作比獲獎重要”,反倒讓人生出些許唏噓之意。所謂爭議,在作家如此退守內(nèi)心的表態(tài)之后,似乎也變得沒有意義了?!?/p> 余華是增補進入候選名單的。他面對的競爭對手是黃永玉、閻連科、洛夫、西川和韓少功。終審評委蘇童說得很直接:“在作品都沒有達到自己的頂峰的時候,選人很重要……余華就是可以選擇的人?!薄?/p> 從終審評委的表態(tài),再聯(lián)系決選名單里面那些熟悉又略帶一點蒼老的名字,或許我們可以說,余華獲選年度杰出作家,既是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本身在彌補十多年來的一個遺憾,也折射出2013年傳統(tǒng)作家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的乏力——“作品都沒有達到自己的頂峰”?!拔覀兇_實老了”,余華感慨的不僅僅是自己,或許也包括那整整一代作家。 雖然已舉辦12屆,但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給人年輕銳利的感覺。相對于帶有“終身成就”意味的年度杰出作家獎項,該獎項對文學(xué)新人的獎掖其實更值得重視。這不僅僅指單獨設(shè)立“年度新人”獎,在其他各分類獎項中,也有一些大眾讀者感到陌生的名字勝出,如今年獲得年度小說獎項的田耳《天體懸浮》。 同樣是70后作家,田耳比競爭對手路內(nèi)少了許多公共知名度,但文學(xué)獎的意義,或許就在于讓陌生變得熟悉,雖然有時候這并不容易做到——《天體懸浮》只怕很難成為暢銷作品。甚至,在余華獲得大獎的背景之下,陌生的田耳都不可能成為一個話題,更別說“年度新人”趙志明了?!?/p> 如果說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因為認可新人和歷史學(xué)者(“年度散文家”李輝),展現(xiàn)了該獎項的開放性和活力。但因為選擇了余華,今年評獎的所有這些活力元素大概都會被視而不見。若干年后,人們只會記得,2014年華語文學(xué)傳媒大獎給了可能是最低谷時期的余華。(涂涂)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幫扶失獨家庭需系統(tǒng)的體恤制度
已是最后一篇
-
幫扶失獨家庭需系統(tǒng)的體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