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記者吳黎明)今年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說:“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p> 日理萬機的國家領導人尚且把讀書當作“生活方式”,“抽時間讀書”,我們呢?在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每個人不妨捫心自問。 領導人讀了多少書?據不完全統(tǒng)計,習近平主席僅在國外演講、專訪中就提到40多位國外作家和哲學家的作品。他坦言至今對作品中許多精彩章節(jié)和情節(jié)都“記得很清楚”,許多藝術形象仍栩栩如生地存在于“腦海之中”。一個個作品、典故和文學引語被他信手拈來,一次次觸動當地民眾的心靈——那是揮之不去的書香,那是醇厚的人文情懷,那是深邃的思想。 作為當代人,我們讀了多少書?21日出爐的2014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遠低于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這表明,轉型期的中國在讀書問題上正面臨尷尬。有些人醉心于追逐豪宅、豪車與奢侈品,熱衷于推杯換盞、歌廳舞廳,不少人習慣于上網、刷微博、玩微信,卻沒有時間讀一本好書。難怪,旅居中國的外國人會寫出網絡暴熱的《不閱讀的中國人》??磥?,我們雖然經濟總量一路趕超成為世界第二,但在讀書方面的確還需迎頭趕上。 讀什么、怎么讀,折射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tài)與發(fā)展?jié)摿Αr代在發(fā)展,媒介形態(tài)日益豐富,在什么終端上閱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讀什么。我們現實生活中,相當多的人熱衷于“碎片化閱讀”“快餐式閱讀”“淺閱讀”,而系統(tǒng)、深入的閱讀卻不受重視。 到過國外旅游的人都會注意到,在公園,在海灘,在旅途,更多的人在靜靜看書。通訊業(yè)極為發(fā)達的芬蘭,有著笑傲世界的圖書館密度和圖書館利用率,平均每位公民每月至少光顧一次圖書館。 閱讀內容的分野亦能折射現代化進程的不同階段。我們的孩子往往為了應試而讀書,長大以后,很多人讀書也是瞄向“謀生之書”、“成功之書”,冷落了經典和“養(yǎng)心之書”,不可避免地陷入急功近利的浮躁與短視。去年有調查發(fā)現,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名列“死活讀不下去排行榜”的前10名。 為什么要讀書?習近平主席在諸多場合談到了自己的體會,比如通過讀書人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獲得愉悅、感受到思想的力量、加深了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讀書“更好領略人類文明的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fā),讓人滋養(yǎng)浩然之氣”。 我們需要物質的現代化,更需要精神的現代化。我們不僅要倉廩實,亦需要有讓靈魂停歇安居的港灣。 當然,閱讀習慣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長期修為。我國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已多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將“倡導全民閱讀”寫入其中。我們的硬件日益強化,圖書館、書屋遍布城鄉(xiāng),我們早已告別買不起書的年代,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每一個人。 當下有個流行語:“時間都去哪兒了?”但愿你我的答案是:有一部分給了讀書。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新華時評:從糾風“熱議”中捕捉最真實的民聲
已是最后一篇
-
新華時評:從糾風“熱議”中捕捉最真實的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