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期间,世界多国也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年味”。悉尼歌剧院点亮“中国红”、迪拜哈利法塔上演新春灯光秀、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举行春节巡游活动等,全球多地的春节庆祝活动,不仅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也让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春节更快地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盛宴。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宣布春节申遗成功的介绍词中所言,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正月初一很早就和“春”结下不解之缘。先秦遗留、被作为《四书五经》之一传承至今的《春秋》,以鲁国视角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间242年的历史,全书第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就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正月初一和“春”融为一体,这个2747年前的“春王正月”,可视作迄今被明确记载的、中国暨世界上第一个春节。“介绍词”指出,申遗成功的并非仅仅“春节”,还有以“过年”俗称概括的一系列传统活动,认为“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可见,包含在“过年”定义下的春节文化遗产,不折不扣是源于古代中国、经历数千年积淀的丰富宝藏,由中国出面申遗,可谓名实俱符,顺理成章。
就像对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样,人们对春节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也经历了螺旋起伏的过程。一衣带水的日本曾沿袭中国农历千年之久,却在明治维新后的1873年开始使用公历,废除了农历作为官方历法的地位。越南等同样从中国先后引进农历和“过年”习俗的国家,也曾分别在长短不等的一段时间里远离了“过年”习俗。甚至,中国也曾在20世纪初改用公历的很短一段时间有过废除旧历和禁止过年的风潮。说到底,这些在今天看来令人费解的做法,源于当时一些人在急于摆脱落后的情绪驱使下,错误地将本是文化瑰宝的春节习俗,和另一些确实应该扬弃的旧俗不加辨析地一概抛弃。
所幸如今的中国和世界越来越充分认识与理解春节和过年习俗的真正价值。如今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等早有过年习俗的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正在回归,而在北美、欧洲、大洋洲、非洲等世界更多地方,原本对“过年”较陌生的地方也开始涌现年味。一些华裔较多的外国城市,当地商家会在春节前后隆重举行“春节特别活动”,华裔也会举办“花车巡游”等新年活动,还会有许多特意赶来助兴的其他族裔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团队。每逢此时,我们都能真切体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个中三昧,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由中国为春节申遗的必要性、重要性。
随着春节的申遗成功,它的价值正在迅速得到世界的认知和肯定,然而,另一些同样有悠久过年习俗的地方出现了个别杂音。个别国家曾尝试抢先为春节申遗,而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有人不断以“并非只有中国人才过春节”“把春节叫作‘中国年’不妥”为由,迫使当地各级政府、政要将“中国年”改名,等等。
过年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也是认同这项传统习俗的所有人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从这个意义讲,中国人很愿意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这个欢乐的节日,分享过年的幸福感,同时并不强求所有外国人都必须管春节叫“中国年”。只是,无论如何,春节源起中国是客观事实,正如“介绍词”准确指出的,春节更是围绕“新正”展开的“一系列社会实践”,如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等公共庆典,又如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等家族和家庭活动。所有这一切,追根溯源都起源于古代中国,并随着时代发展和地域变化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
由此可见,中国的春节申遗成功,不仅加快了春节“世界化”的步伐,而且还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作为春节文化的发源地,我们有义务告诉越来越多过春节的外国人关于春节的准确溯源、定义和内涵。因为作为全人类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春节既是“中国年”,也是“世界节”。(许淡/北京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