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激情免费视频,亚洲看片,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欧美日韩免费大片,毛片午夜,亚洲狠狠网站色噜噜,亚洲欧美黄色片

中宣部、中組部推薦第十一批黨員干部學習書目都講了啥
發(fā)表時間:2015-11-04   來源:新華悅讀

  思想文化篇——

  7、《謝覺哉家書》

【基本信息】

  作者:謝覺哉 著,謝飛 編選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時間:2015年7月

  【內(nèi)容簡介】

  謝覺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的老一輩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參加革命前在湖南寧鄉(xiāng)老家與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肅蘭州八路軍辦事處與王定國結(jié)為伉儷,育有五男二女,并長年撫養(yǎng)親友們的十多名子女。

  本書為謝飛老師近年潛心整理其父謝覺哉先生的家書選編,涵蓋謝覺哉先生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的115封家書。書稿內(nèi)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輯是1920到1960年代,謝覺哉寫給寧鄉(xiāng)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書信,文字生動,情感真摯,書信中除了表達對家鄉(xiāng)妻子的惦念、對子女的諄諄教導與對鄉(xiāng)親故友的感懷之外,還涉及了當時的歷史事件與時代變遷,包括軍閥混戰(zhàn)、延安生活以及建國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第二輯是1950至1970年代謝覺哉先生寫給王定國夫人及子女的書信,主要內(nèi)容是夫妻之間的關(guān)愛、對子女的教育開導等,體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家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的優(yōu)良作風。書信中涉及讀書、養(yǎng)生、提倡節(jié)儉等話題,展現(xiàn)了謝覺哉先生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為人處世的個人原則,為后人樹立了榜樣。第三輯是1950至1960年代謝覺哉寫給家鄉(xiāng)干部和友人的書信,通過書信了解家鄉(xiāng)的情況與變化,對于當?shù)馗刹康母】滹L等不良行為多有批評教育。全書百余封書信,縱貫近半個世紀,集親情、鄉(xiāng)情于一體,也從一個家庭的變遷映射出一個時代的動蕩與革新。

  【作者簡介】

  謝覺哉(1884—1971),字煥南,別號覺哉,亦作覺齋。 “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學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寧鄉(xiāng)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3年,他在中央蘇區(qū)任內(nèi)務部長時,主持和參加起草了中國紅色革命政權(quán)最早的《勞動法》、 《土地法》等法令和條例。1934年參加長征后,歷任陜甘寧邊區(qū)內(nèi)務部部長、參議會副議長等職,制定與推行了《選舉條例》、《憲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內(nèi)務部部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等職。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謝覺哉雜文選》、《一得書》、《學語集錦》等;20世紀80年代整理出版《謝覺哉日記》、《謝覺哉文集》《謝覺哉詩集》等。

  謝飛,謝覺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長、教授,并擔任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副主席。導演電影作品包括《我們的田野》、《湘女蕭蕭》、《本命年》、《香魂女》、《黑駿馬》、《益西卓瑪》等,多次榮獲國內(nèi)外電影大獎。

  【文摘選讀】

  讀懂父親

  謝飛

  一

  謝覺哉是我的父親。

  在網(wǎng)上查詢,對他的解釋一般是“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延安五老”、“中國法制奠基人”等,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nèi)務部部長、最高法院院長、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所以我從小就被稱為“高干子弟”。

  但是,我真正了解我的父親嗎?我到了自己老年時候,才發(fā)現(xiàn)對他的了解并不多。2014年是父親的一百三十歲誕辰,他大我母親二十九歲。母親王定國二十九歲時生的我,所以父親與我的年齡差別是五十八歲,可謂“忘年父子”。如果以二十或二十五年算一代人的話,我和父親生活的人生歲月,有著兩代多的巨大的時代差距。

  父親健在的時候,我們兄弟姐妹七人(五男二女)還多是學齡兒童、少年或青年;父親暮年又逢文化大革命,我雖已大學畢業(yè)、留校任教,但運動頻頻,上山下鄉(xiāng),我在他身邊的時光也是少得可憐。1971年6月,當我興沖沖地從保定白洋淀農(nóng)村干校返回北京準備結(jié)婚的時候,卻碰到了父親的去世與葬禮。在那時候“橫掃一切陋習”的“革命氣氛”下,記得在北京醫(yī)院的太平間里我們家人搞了一個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正在醫(yī)院養(yǎng)病的“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副主席,在他兒子良翮的攙扶下趕來見老友的最后一面。他兒子手里拿著董老手書的挽聯(lián),我至今記憶猶新:“長征老戰(zhàn)士,文革病詩人?!?/p>

  時光匆匆,一晃父親去世已經(jīng)四十三年了。我的青壯年時期,欣逢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忙于開創(chuàng)自己的事業(yè),教書、拍電影;忙于成家、撫育孩子,也沒有多少時間與精力去了解父親。只是當我自己進入老年,專業(yè)和家務閑下來后,才開始去讀母親早在三十年前的1982年就組織人編寫、出版好的《謝覺哉傳》、《謝覺哉日記》、《謝覺哉文集》等著作,才開始對他的思想、工作、才華以及生活、情感有了些實實在在的了解。

  整整晚了四十多年啊,可謂“不孝子孫”!真是應了那句歌詞,“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到了七十二歲,才開始真正“盡孝”。好在還有這句諺語:晚做勝于不做。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父親在工作之余寫作、發(fā)表了大量思想文化雜文,享譽社會。1956年12月24日,他在《愛父母》一文中寫道:

  人,從出生到死即從小到老:中間是“養(yǎng)人”——勞動力強壯時期;兩頭是“人養(yǎng)”——幼小時期和衰老時期。這是人類生活的自然規(guī)律,絕不因社會制度不同而改變。

  記不得是誰說的話也是這一道理:人生三件大事,即結(jié)婚、生子、送老人。當你送完老人時,你的孩子就開始送你了。

  去年開始,我輪替我哥哥謝飄,搬到母親家住,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陪伴老人,去閱讀父親的著述。母親王定國也是位老紅軍,已經(jīng)一百零二歲了,身體康健,生活基本自理。她最大的愉快是每天看到有孩子們在身邊。還是在那篇文章中,父親寫道:

  養(yǎng)父母,不只是給他們穿吃、不凍不餓而已,還要有親愛的誠意和敬意,使老人們感到愉快。

  對于早已離去的父親,我們努力去讀懂他的人生、思想,了解父輩們的足跡與悲歡,是后輩的責任與敬意。這些,促使我開始編輯這本《謝覺哉家書》。

  本《家書》收集了父親給家人的九十余封信件,最早的是1919年寄出,最晚的是他1963年中風后,用左手艱難書寫的;我的湖南的兄姐與母親將多數(shù)書信的珍貴手跡保存了下來,實屬不易。看著這些已經(jīng)發(fā)黃變脆的信函,看著父親從青壯年到老年不斷變化的毛筆書法,看著那些信封、郵票,我不禁感慨這已經(jīng)或即將永遠消失的書信交流方式的美好與偉大!數(shù)字、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發(fā)展,電話、微博、微信等的使用,讓人們遠在天涯如咫尺;過去親人、朋友、同事之間的思念、擔憂、述說的需求與情感全沒有了醞釀和表達的空間與時間。它給我們?nèi)祟惖奈幕c情感帶來的是進步還是退化,誰又能說得清楚呢!

  好在我們還可以整理出版前輩們的書信,像暢銷多年的《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從中去了解前輩人的思想、情感、生活,以至社會與歷史。

責任編輯:張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