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局”到“開路”只有一字之差,可含義很深,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讓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從領導的個人行為變成領導集體的群體行為,由“臨時性工作”變成制度化機制
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調研。24日,他來到大別山片區(qū)扶貧攻堅重點縣金寨縣,同當?shù)馗刹咳罕姽采堂撠毠源笥嫛?/p>
在花石鄉(xiāng)大灣村,總書記一連走進5戶農(nóng)家。他對鄉(xiāng)親們說,我這次專門來看望大家。從北京坐了1個半小時飛機到合肥,又坐了1個半小時汽車到金寨,再用1個多小時進山來到你們這里,就是要了解農(nóng)村脫貧特別是革命老區(qū)扶貧的真實情況。
到基層問計于民,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正是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通過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找到啃掉“硬骨頭”、越過“險灘”的具體路徑。
兩個多月前,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三家中央媒體調研。在新華社,他同剛從河北正定縣“走基層”回來的記者交談,與正在河南蘭考縣谷營鎮(zhèn)爪營四村采訪的記者視頻連線,還點題記者做好基層干部作風建設的調研,并叮嚀:“新聞記者要深入調查研究,多掌握一手情況?!?/p>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絕不只是習總書記對新聞媒體的殷切期望。他在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都多次強調,這是黨的重要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鮮明地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p>
細讀習近平同志從政以來的講話和文章,可以清晰看到他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持續(xù)強調。他倡導要把調查研究“貫徹于決策全過程”,強調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抓住不放,主動調研。他還形象地比喻說,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
2011年在中共中央黨校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同志更以“調查研究”為關鍵詞發(fā)表講話,指出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調查研究能力是領導干部整體素質和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2013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召開部分省市負責人座談會時強調,要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2014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健全領導干部帶頭改進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機制。2016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一次會議,強調要重視調查研究,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氣。
習近平同志重視調查研究,集中體現(xiàn)在他問計于民的身體力行中。2003年3月17日出版的《瞭望》當年第11期、2004年4月12日出版的《瞭望》當年第15期,曾分別刊登這樣兩篇報道:《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調研紀實》《從“調研開局”到“調研開路”——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會求真務實紀實》。
在這兩篇報道中,《瞭望》記者記錄了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倡導“以調查研究抓工作落實”、“以調研開局掌握發(fā)言權、指揮權”的實踐。正是在他的帶動下,這種“調研開局”的工作方法,影響了當時浙江省委常委會“一班人”,省委“班長”個人工作的“調研開局”,變成了整個省委常委會一班人的“調研開路”。
從“開局”到“開路”只有一字之差,可含義很深,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讓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求真務實從領導的個人行為變成領導集體的群體行為,由“臨時性工作”變成制度化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調研的足跡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遍及社區(qū)、鄉(xiāng)村、企業(yè)、學校、軍隊,察民情、訪民意、問良策。
“中央一再要求興起學習之風、調研之風、實干之風,強調領導要帶頭深入基層調研,重視調研并善于調研。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一大特點。”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教授說,在全面加強執(zhí)政黨建設的新時期,做好調查研究是提升全黨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的重要抓手,更是執(zhí)政者了解實際、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的重要遵循。
在距離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愈加迫近、“十三五”規(guī)劃布局開始實施的今天,中國全新的發(fā)展將從“開局”走上“開路”,再次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這一我黨的“傳家寶”,意義既非?,F(xiàn)實又十分深遠。從一把手的“調研開局”到領導層一班人、再到全國各級干部的“調研開路”,路上需要“清障”、需要“除弊”,需要統(tǒng)一思路,需要明確方向,最終“走到一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路上”。
“調查研究
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求真務實、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一以貫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謀劃工作、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jù)。
早在1930年,毛澤東同志寫就《反對本本主義》,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著名論斷。1961年,他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翻開《毛澤東選集》,可以看到是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等“社會調查”文章開篇。正是通過扎實的調查研究,毛澤東同志才深刻把握了中國革命問題,也留下了諸多有關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論述。
鄧小平同志在參與作決策和最后拍板之前,都要問問數(shù)字、算算細賬。他說,我們辦事情,做工作,必須深入調查研究,聯(lián)系本單位的實際解決問題。他要求領導干部到地方了解情況,不要隨便發(fā)表意見,首先要認真調查研究。
江澤民同志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的重要論斷。
胡錦濤同志則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第一線,圍繞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一些重要問題,開展系統(tǒng)的調查研究,了解真實情況,掌握工作主動權。
習近平同志告誡全黨:“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p>
“歷史表明,什么時候全黨從上到下重視調查研究,制定的工作方針就符合客觀實際,黨的事業(yè)就順利發(fā)展;什么時候忽視調查研究,制定的政策就會偏離實際,就會導致主觀與客觀相脫離,使黨和人民的事業(yè)遭受損失甚至挫折。”謝春濤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就像一座橋梁,連著真知與行動,連著信息與決策,連著黨心與民心。黨的歷史和工作實踐反復證明:想獲得發(fā)言權,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只有一條路,邁開雙腿,到實踐中去,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是反映干部工作水平的“溫度計”,也是檢驗干部宗旨意識的“試金石”,關系著干部的工作作風、精神狀態(tài)、執(zhí)政水平,更事關著民心向背,是一個永遠不能遺棄的“傳家寶”。
“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shù)兀ㄊ校┪瘯浺欢ㄒ鼙樗械泥l(xiāng)鎮(zhèn),當省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縣市區(qū)。”深入一線、掌握第一手詳細資料,始終是習近平同志的工作作風,他向來保持著輕車簡從、跑遍所在工作區(qū)域內基層的工作習慣。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中記載:在正定,他跑遍了所有村;在寧德,他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遍了絕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到任浙江后,用一年多時間跑遍了全省90個縣市區(qū);在上海僅7個月,他就跑遍了全市19個區(qū)縣;到中央工作后,他的足跡已遍及31個省區(qū)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率先垂范之下,中央領導同志緊抓調查研究,深入地方、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展開高頻次的實地調研。
根據(jù)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公開報道的信息,《瞭望》新聞周刊統(tǒng)計、勾勒出自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來,在3年多時間里的調研日程表。我們可以看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6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已在全國26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特別行政區(qū)展開調研、考察40余次,用時近百天;出訪21次,累計140余天,足跡遍及世界六大洲,行程相當于繞地球飛行了近10圈。
從公開的信息還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到全國各地調研,主要圍繞四件大事展開,即“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所涉及的重要問題,新發(fā)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精準扶貧等等均在其中,改善民生是各項調研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這是一份份夙興夜寐的日程表。我們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廣東深圳,表達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來到湖北武漢農(nóng)村綜合產(chǎn)權交易所,詳細了解涉農(nóng)產(chǎn)權交易尤其是土地流轉交易情況;來到上海,深入上海自由貿(mào)易試驗區(qū),鼓勵上海要繼續(xù)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科學發(fā)展先行者;在吉林,他強調“要緊扣關鍵領域做好改革謀劃,蹄疾步穩(wěn)往前走,不能在等待觀望中錯失改革良機、拖延改革進程”;在安徽小崗村,他下麥田、進農(nóng)家,重溫中國改革歷程。
我們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同當年參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和應用的3位院士交談,在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利用同步輻射裝置開展科研的情況;他在武漢視察東湖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暨“中國光谷”、在江蘇考察江蘇省產(chǎn)業(yè)技術研究院、在浙江杭州深入調研高新區(qū)企業(yè),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為題舉行的第九次集體學習也走進了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創(chuàng)新理念始終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重點。他強調:“誰牽住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chuàng)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yōu)勢?!?/p>
我們還可以看到,從太行山深處到甘肅連片貧困地區(qū),從湘西到山東臨沂革命老區(qū),從新疆喀什地區(qū)到貴州,從井岡山到大別山……,習近平總書記走訪了一戶戶貧困村民,他進屋上炕,掀起鍋蓋看飯菜,問收成、問困難、問打算,困難群眾始終是他最關心、最惦記的群體。
……
“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正是他在不斷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中得來的,是實事求是的結果?!敝x春濤說。
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看來,黨的總書記作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會的“班長”,帶領“一班人”堅持實行民主集中制,構建治國理政體系,提升治國理政能力,其中一項重要機制就是“班長”帶頭深入地方、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
上面怎么干,下面怎么看,上行才會下效,關鍵就在于一級帶一級。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各級“班長”,無論閱歷多么豐富,無論從事哪方面工作,只有始終不移地堅持并不斷深化與實際、與基層、與群眾的聯(lián)系,才能真正帶動整個班子形成重視調研、愿意調研、善于調研的工作氛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調查研究中問計于民,帶頭踐行求真務實;在調查研究中了解實際、發(fā)現(xiàn)問題、把握國情、認識規(guī)律;在調查研究中孕育新思想、產(chǎn)生新理論、形成新措施、謀劃新戰(zhàn)略。
“調查研究的過程
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發(fā)揮出調查研究對于決策的作用,是一個重要問題。”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羅平漢說,陳云同志曾講過,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時間做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靶枰璧氖?,直到今天,仍然有些領導干部還是本末倒置,把時間和精力只用在‘拍板’上,花在深入基層、了解實際的實踐和精力甚少?!?/p>
隨著“十三五”規(guī)劃開局,第一個百年目標進入了倒計時,中國改革發(fā)展的任務愈加急難險重。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提出了16個領域、60條、300多項改革舉措;2014年10月,四中全會通過的有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提出了180多項改革舉措;2015年10月,五中全會通過的有關“十三五”規(guī)劃的建議,提出了5個方面、31項重大新舉措和300多項具體措施。
面對如此密集的改革攻堅、發(fā)展提質的目標和任務,如何能夠做出正確、科學的決策,如何提升決策的質量和效率?如何能夠加快政策的傳導力度,將政策效果落于實處?
多年前,習近平已經(jīng)在地方工作的探索中找出了答案: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
正確的決策,正確的實施,絕對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堆人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產(chǎn)生的,它要在人民群眾改革發(fā)展的探索實踐中才能產(chǎn)生。調查研究首先就是要找準問題、有的放矢。
什么是當前調查研究需要把握的“真”問題?
“在改革任務密集出臺的新時期,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敝x春濤說,當前中央決策的涉及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廣,涉及到的利益群體空前多樣,在政策落實和發(fā)展過程中,群眾的訴求也各不相同。因此,調查研究,更要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來進行。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新形勢下的改革發(fā)展做出了全面系統(tǒng)的部署,所涉領域非常多、范圍非常廣、情況也非常復雜。改革、發(fā)展舉措,關聯(lián)耦合,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摸清具體情況,把準改革、發(fā)展脈搏,發(fā)現(xiàn)癥結點、抓住結合點,找準關鍵“穴位”,放大政策措施的共振效應;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分清楚不同領域改革、發(fā)展的輕重緩急,部署好先后順序;只有通過調查研究,才能對關乎全局的“硬骨頭”問題、“險灘”問題知其深淺、曉其寬窄、究其難度,把握深化改革的重點、社會關注的難點、群眾關心的焦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胸有成竹。
“越是重要的改革發(fā)展舉措,越要深入調查研究,必須沉下來、鉆進去,在群眾中、實踐中尋找答案。”謝春濤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求真務實,而不是刻舟求劍、閉門造車、異想天開,改革與發(fā)展才能堅定而縝密地務實推進。
正因如此,在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召開之前,中央都成立了文件起草組,由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組長。全會文件的起草工作都在大量扎實的調研中把握方向、不斷推進。
例如,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中央向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廣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匯聚了118份意見和建議。全會文件起草組直接調研、委托部門和機構調研、聽取專家意見、旁聽政協(xié)會議……一個個重大改革命題,就是在這樣的調研過程中得出了答案。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前夕,為了把問題找準、把解決問題的辦法研究透徹,全會文件起草組組成8個調研組赴東中西部14個省區(qū)市開展調研,向專家學者問計,向基層干部群眾請教,深入最基層的社區(qū)警務室、鄉(xiāng)鎮(zhèn)基層法庭,深入企業(yè)、學校、科研院所……各種座談會就召開45次。大量第一手材料為起草好全會決定提供了重要參考。
“十三五”規(guī)劃建議的誕生過程,更是與中央領導同志的深入調研密不可分。同開辦農(nóng)家樂的村民一起算客流賬、收入賬,闡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為農(nóng)村貧困人口脫困樹立信心,叮囑“貧困并不可怕”、“好日子是干出來的”;為裝備制造企業(yè)鼓勁,囑托“奮力搶占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為了做好建議起草工作,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深入經(jīng)濟發(fā)達的華東地區(qū)、扶貧攻堅任務繁重的中西部地區(qū)、加快振興發(fā)展的東北地區(qū)等老工業(yè)基地,訪農(nóng)家、看學校、進企業(yè)、走園區(qū)。
習近平總書記還先后在浙江、貴州、吉林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18個省區(qū)市主要領導同志對“十三五”時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意見和建議,就抓好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做好“十三五”規(guī)劃編制工作進行指導。并高度重視前期重大課題研究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準課題題目,中央委托42家單位組織力量完成了31項重大課題研究,形成了117份專題研究報告……
如何開拓發(fā)展新境界,秉持什么樣的發(fā)展理念,遵循怎樣的新路徑等,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導向性、針對性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正是在深入扎實的調研中找到了答案。
改革和發(fā)展遇到的重大問題,需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正確回答,需要結合實際、結合未來發(fā)展進行有效解答,不斷給出準確、科學的答案。這是人民發(fā)自內心的期待。
“調查研究要與科學決策緊密結合起來?!绷_平漢說,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出的決策,才會既科學有效又緊貼實際;而結合發(fā)展需要進行的調研,才能真正鍛煉、提升干部的執(zhí)政能力,對改革和發(fā)展起到實際促動作用。
“改革越深入、經(jīng)濟社會越發(fā)展,問題越復雜。當前許多問題呈現(xiàn)出多維立體的特點,尤其需要深入調研、集思廣益,全方位掌握來龍去脈,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绷_平漢說,調查研究是各級干部的責任。“提供決策初稿和方案樣本的干部們,更應注意多去基層,扎實做好調查研究,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tǒng)一于一體,這樣做出的決策、方案才具有可操作性?!?/p>
他認為,在實踐中,之所以出現(xiàn)一些地方和部門決策針對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說到底,根子還是在于調查研究少了一點、淺了一點?!扒闆r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shù)點子多”是危險的。
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是新時期群眾路線的重大指導原則,也是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導原則。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做出決策,促改革、謀發(fā)展,實質就是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
“調查研究隔層紙,政策執(zhí)行隔座山”,如果領導干部對所管理的一方區(qū)域、一個部門的實際情況茫然無知,或者單靠案頭材料和走馬觀花掌握“實際情況”,必然會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面前陷入盲目施策或是無計可施的窘境。
“盡量多到基層去看”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時期,過去一些干部下基層“看盆景、出鏡頭、露露臉”的情況少了許多,但是,能不能從群眾的“后院”和“角落”里發(fā)現(xiàn)問題、找準對策,成了干部們遇到的新問題。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領導干部都認同調查研究,但并不都真的會調研、真的善于調研?!敝x春濤說,做好調查研究并不容易,找誰談話、談什么、怎么談,群眾反映的問題說明了什么,這里邊很有學問?!坝械娜司筒惶珪{查研究,看不到、抓不準老百姓反映問題的實質內核。”
做好調查研究需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在《之江新語》一書中,習近平寫到: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調研,同真正明了實情的各方面人士溝通討論,通過“交換、比較、反復”,取得真實可信、扎實有效的調研成果,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
回看2003年、2004年《瞭望》那兩篇習近平調研紀實報道,在這方面也能得到啟示。習近平在浙江工作時,《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曾先后兩次參加了他到基層的調研活動。一次是赴舟山群島進行海洋經(jīng)濟調研,4天時間,跑了3個海島縣、3個半島縣,大部分調研座談是在顛簸的快艇上進行;一次是去金華市的浦江、蘭溪調研,除在浦江縣親自接待上訪群眾用去大半天時間外,連同車上的時間,2天內走了兩個縣的10多個城鄉(xiāng)基層單位,天天是兩頭擦黑。
在這兩次調研中,習近平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談了自己的一個調研方法:“新時期,領導干部不調研不行,那種慢工出細活的調研也不行。我的體會是盡量多到基層去看,從一次看,可能時間短了些,但是積少成多,就會從量變到質變,就能把握住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矗偙炔豢匆?;多看,比少看要好。”
“做好調查研究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干部能本著對黨和人民負責任的態(tài)度,放下身段,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矛盾尖銳的地方去、到困難多的地方去,真心與群眾溝通交流?!敝x春濤說。
這要求各級干部要少一些迎來送往、燈紅酒綠,多一些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少一些攀高結貴,多一些布衣之交;恭恭敬敬、老老實實地拜群眾為師,拜實踐為師。
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頂風踏雪來到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zhèn)駱駝灣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他感慨:如能看到真貧,就值了??此齐S口說出的一句話,卻真切地道出了領導干部要察實情、聽真話的極端重要性。
“說到調查研究的方法,最核心是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切忌浮在表面。調查研究、科學決策來不得半點浮躁?!绷_平漢說,“三深入”歸根到底是深入群眾:群眾在基層,實際就是群眾。
困難群眾是習近平最關心的群體,他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每次調研,只要當?shù)赜欣щy群眾,他基本上都會實地調研,看看群眾的實際生活,聽聽群眾的心里話。
在大山深處的河北阜平縣龍泉關鎮(zhèn)駱駝灣村,習近平來到困難群眾唐榮斌家、唐宗秀家,盤腿上炕,噓寒問暖;在甘肅省的連片貧困地區(qū)、海拔2400多米高的定西市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臨夏東鄉(xiāng)族自治縣布楞溝村,習近平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詢問糧食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證,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學上,年貨有沒有備好等等;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xiāng)十八洞村,習近平同苗族貧困村民施齊文一家一起算收支賬,詢問有什么困難、有什么打算,察看了他家的谷倉、床鋪、灶房、豬圈,勉勵一家人增強信心;在山東臨沂革命老區(qū),習近平來到了臨沭縣曹莊鎮(zhèn)朱村83歲的“老支前”王克昌家中,他挨個房間察看,坐下來同一家人拉家常;在新疆喀什地區(qū)的疏附縣,習近平來到維吾爾族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詳細了解他家的生產(chǎn)生活情況,他說,“我來看你們,就是要驗證黨的惠民政策有沒有深入人心、是否發(fā)揮了作用”……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2016年4月24日,在安徽金寨縣花石鄉(xiāng)大灣村,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民陳澤平家兩間簡陋的房子,他仔細察看,詢問家里的情況。身體還好嗎?這個季節(jié)屋里還有點冷吧?家里種幾畝地?種的茶葉幾年能收獲?養(yǎng)了幾頭豬?豬肉價格還可以吧?總書記問得十分細致。
“調查研究,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真正關心群眾,誠心實意地交朋友、拉家常,才能了解他們盼望什么、困難是什么、希望黨和政府幫助他們解決什么?!绷_平漢說。
今年4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再次強調,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各個環(huán)節(jié),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
“這不僅是治國理政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敝x春濤說,調查研究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只有這樣,我們做出的決策、我們所做的工作才能實實在在。
他說,還要處理好調查與研究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關系,要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把零散的認識系統(tǒng)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
“群眾對同一問題反映的情況不同,需要干部廣泛了解;而背后反映的深層次問題,更要深入研究,形成解決方案。”謝春濤說,做出決策后,特別需要從群眾中得到真實的反饋,實事求是地了解政策、措施是否真正得到了認同,在實踐層面有沒有走樣變形,從而為下一步的調整完善打下基礎。
調查研究的目的,是及時掌握基層最新變化的一手資料,深入、唯實是其核心要義,具體做法則是手段。今天,盡管我們深入基層、掌握實情的目標沒有變,但是時代變了、環(huán)境變了、群眾的構成也變了,黨委、政府進行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這也要求下基層調研的方式方法應與時俱進?!凹纫獙W會蹲點調研‘解剖麻雀’,也要善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注重提高調查研究對象的廣泛性。”羅平漢說。
今年4月19日,在網(wǎng)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談到,網(wǎng)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wǎng),民意也就上了網(wǎng)。對網(wǎng)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lián)網(wǎng)監(jiān)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在通訊手段更加多樣、信息極大豐富的今天,一方面,我們可以拓寬信息的采集渠道,對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進行調研分析。”謝春濤說,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從網(wǎng)絡信息中找到線索,進行更為深入的實地調查研究,全面了解表面現(xiàn)象之下隱藏的真正民意,以及背后的原因,找到解決措施?!叭魏涡问降恼{研,都替代不了深入實際的調研。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總是能夠傳遞出更加生動、豐富的信息,也能夠進一步增進了解、消除誤解?!?/p>
現(xiàn)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廣泛,交通、通信、網(wǎng)絡的發(fā)展使采訪手段更加便捷多樣,但對于領導干部來講,這些都替代不了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替代不了與人民群眾的直接接觸。因為只有同群眾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群眾的喜怒哀樂,感受到社會的深刻變革,感受到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也只有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才能去偽存真、辨明真相,看清社會和民意的主流支流,保證決策的科學準確,把握制定政策措施的正確方向。
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也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在具體要求和方式上,習近平曾作出過重要論述,他強調各級干部在調研工作中,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要“求深”、“求實”、“求細”、“求準”和“求效”,做好調查研究,就要在這些方面好好下功夫:
“深”,就是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善于與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間、廠礦、群眾和各社會層面中去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皩崱?,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凹殹?,就是認真聽取各方面意見,深入分析問題,掌握全面情況?!皽省保褪遣粌H要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實際情況,更要善于分析矛盾、發(fā)現(xiàn)問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把握規(guī)律性的東西?!靶А?,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yè)得失成敗的大問題。這一條值得全黨銘記。只有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狠下真功夫,不搞花架子,真正加強與改進調查研究工作,才能在中國發(fā)展躍升的重要關口,為科學決策和務實落實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瞭望》編輯部)
- 上一篇:
- 下一篇:
-
鄰望鄰好 共同發(fā)展
已是最后一篇
-
鄰望鄰好 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