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福安市康厝鄉(xiāng)東山畬村調研。(資料圖片)
【學習路上按】今日(11月23日),《福建日報》頭版刊登《全面實現(xiàn)小康,少數(shù)民族一個都不能少——習近平同志幫助福建少數(shù)民族群眾脫貧致富紀事》一文。文章記述了習近平從1988年擔任寧德地委書記時起與閩東畬族群眾結下了深深的情緣,傾力推動包括畬族群眾在內的閩東人民脫貧致富的往事。習近平親力親為,制定幫扶政策,幫助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經(jīng)濟,增強“造血”能力;走村入戶,關心百姓疾苦,為他們擺脫貧困想方設法。
“全面實現(xiàn)小康,少數(shù)民族一個都不能少”;“精準扶貧”;“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āng)親們是哭還是笑”……習近平同志擔任總書記以來的多次講話,透露出他一直以來對扶貧工作的關切。為此,學習路上特整理了文章中的真實故事和重要論述,帶讀者一起重新回顧那段歲月。
故事1:頂著烈日翻山越嶺看望群眾 囑咐村干部搞好扶貧開發(fā)
從1985年6月調任廈門,到2002年10月調任浙江,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里,習近平始終心系少數(shù)民族群眾的冷暖,牽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
1988年6月習近平擔任寧德地委書記后,就特別關心這些山區(qū)居民。
1993年6月14日,習近平頂著烈日,翻山越嶺,驅車來到大山深處的羅源縣霍口畬族鄉(xiāng)福湖村,看望畬族群眾。得知全村已通水、通電、通路,當年村民人均收入能達到1400元,習近平滿意地笑了。
他語重心長地說,民族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做好這項工作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保證,意義十分重要。
習近平還囑咐鄉(xiāng)、村干部,要因地制宜搞好扶貧開發(fā),著力發(fā)揮本鄉(xiāng)優(yōu)勢,做好山的文章;要引進有經(jīng)濟效益的企業(yè),在林竹深加工上下功夫,讓群眾有實實在在的收入;要發(fā)揮黨團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故事2:大力推動公路建設 “造福工程”為民稱道
到任寧德不久,習近平就掛鉤扶貧福安坂中畬族鄉(xiāng)。
坂中是閩東地區(qū)畬族聚居最集中、人口比例最高的鄉(xiāng)鎮(zhèn)。這里距福安城關很近,卻窮得叮當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交通瓶頸。1958年,途經(jīng)坂中的福安—穆陽公路啟動建設,后因故停建。到上世紀80年代,坂中通往外界靠的是小木船擺渡,從鄉(xiāng)里到各村,只有鵝卵石鋪的古官道,“交通基本靠走”。習近平掛鉤坂中后,大力推動這條公路恢復建設。同期,該鄉(xiāng)民族公路、老區(qū)公路也開工建設。坂中畬族群眾走向外面的世界,終于有了比較方便的通道。
能修路的地方就修路,條件惡劣、無法修路的地方就搬遷。1985年扶貧工作剛起步時,寧德就針對偏遠地方的受災戶實施“救災搬遷”工程,遷出的群眾較快地脫了貧。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又對一些發(fā)展基礎和條件較差的貧困村、受災村、草房村(戶)實施搬遷。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期間,傾力推動這項工程。到1993年,全區(qū)已有76個村1289戶6235人完成搬遷。
這一為民惠民之舉,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造福工程”。人們在新居貼上“造出一番新天地,福到農(nóng)家感黨恩”的大紅對聯(lián),表達樸素而真摯的感恩之情。
故事3:徒步走一個多小時看望鄉(xiāng)親 幫助大林村建起新校舍
1989年初夏的一天,太陽剛爬出山坳,福安坂中畬族鄉(xiāng)大林村黨支部書記鐘通弟正在秧田里勞動,遠遠看見三個陌生人向村里走來。
那時,大林沒有通路,一尺寬的山間小路崎嶇陡峭,從鄉(xiāng)里來,腳力好的也要走一個多小時。
三人走近后,一人指著中間一位滿頭大汗的年輕人說:“這是地委習書記,來村里了解情況?!?/p>
“我滿身泥、滿手汗,可習書記一點不嫌棄,主動伸出手和我握手?!辩娡ǖ芑貞浾f。放下秧苗,他就帶三人往村里走,邊走邊介紹村里情況。
村口,有間只有兩個小窗洞的老土坯房。那就是大林小學。鐘通弟說,全校4個年級47個學生,都擠在這唯一的教室里,就一個老師,每節(jié)課一個年級只能分到10分鐘。學生要讀五年級,就得去隔壁仙巖村。
聽著鐘通弟的介紹,看著孩子們破舊的衣衫,習近平神情凝重。大林小學和這里的孩子,成了他的牽掛。
不久之后,習近平專門委托掛鉤幫扶大林村的寧德軍分區(qū)政委趙法文去看看孩子們。趙法文一行肩挑手扛,大包小包,送去各種學習用品。每個孩子領到一個書包、一個鉛筆盒、十支鉛筆,他們還收到了從未見過的漂亮衣服,女生是連衣裙,男生是短衫短褲套裝。
在習近平的關心幫助下,大林村后來籌措到專項資金,建起了兩層樓、四間房的新校舍。
故事4:調研時當場贈送村民16字 鼓勵年輕人好好干奔小康
擔任省委和省政府領導后,習近平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時時關注少數(shù)民族群眾。每年,他都深入包括閩東在內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鄉(xiāng)村調研考察、看望慰問。
1999年6月,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這個因地質災害頻發(fā)而整村搬遷的畬村調研。因為村支書和村主任都不會說普通話,就由33歲的村會計鐘晉金匯報情況?!傲晻泦柫宋掖迕窈痛寮w收入情況,我告訴他,村集體收入主要靠一片村集體的茶山,一年能收承包金9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辩姇x金回憶說。
習近平聽得很專注,然后對大家說,雖然整村搬遷了,生活改善了,但這還達不到小康水平。他當場在一張白紙上寫下十六個字:自力更生,發(fā)展經(jīng)濟,奮發(fā)有為,再創(chuàng)輝煌。
臨別時,習近平拍著鐘晉金的肩膀說,小伙子,你很年輕,要好好干,先動起來,奔上小康路。
故事5:鼓勵村民講真話講實話 主動提議與畬村干部群眾合影
1999年6月8日,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來到村里調研,和村民座談。
“村民沒見過這么大領導,都不敢說話。習書記就鼓勵大家說,我們來調研就是要聽大家講真話、講實話,有什么困難大膽講?!睍r任村支書黃如椿回憶,一聽這話,大家紛紛說出心里話:村路還是沙石路,靠肩挑人扛,一天只能把兩根毛竹弄下山,如果路修好了用車運,一天幾十根沒問題;沒錢架電纜,電壓不穩(wěn),買了電視也看不上……
“沒想到習書記當場協(xié)調有關部門給予東嶺村12萬元的資金支持,幫助解決問題。2000年,村里就架設了新電纜,村道也硬化成了水泥路?!秉S如椿說,當時,習近平還囑咐,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要發(fā)展,上面的部門能支持的一定支持,同時畬漢兩族群眾也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
座談會結束后,習近平還主動提議與畬村的干部群眾一起拍照留念。后來,村民特意將照片放大洗印后掛在村部。
- 上一篇: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已是第一篇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