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申奧成功之夜的長安街。
2012年北京機動車已超過500萬輛。
1979年人民大會堂前停車場,上海牌轎車是當時公務用車的主力車型。
1980年8月9日,長安街安裝隔離墩5320米,成為全市首條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實施物體隔離的街道。
1981年長安街,京城時興“掛斗車”。這是上班族的創(chuàng)造,多自制,用來接送上幼兒園的兒童。
1983年國賓車隊行駛在長安街上。
1997年9月天安門崗女交警,這是自1958年以來女交警第二次在固定崗位上崗執(zhí)勤。
1979年長安街上的自行車大軍。
1997年國內首條公交專用道在長安街開通。
1987年4月1日,長安街首次安裝路控系統(tǒng),同年11月東區(qū)控制系統(tǒng)開通,標志著首都交管科技手段邁上一個新臺階。
上世紀70年代,天安門東側交通崗。
夕陽下的金水橋前,過往車輛依然川流不息。
1979年中國的歷史正翻開新的一頁,北京的城里還時常跑進幾輛馬車,塞滿乘客的無軌電車和公共汽車慢吞吞地行駛在空蕩蕩的馬路上,運貨的卡車冒著黑煙招搖過市,偶爾有幾輛“北京212”或“上海牌”轎車疾馳而過……最壯觀的景象要數(shù)自行車大軍了,上下班時間,馬路上黑壓壓一片,所有旋轉著的自行車鏈條與飛輪磨擦聲匯合在一起,一陣風似的在耳旁吹拂著,叮鈴鈴的自行車鈴聲清脆地融入暄囂的都市,似森林中百鳥齊鳴般此起彼伏,迎著朝陽和晚霞蠕動向前。
那時,每條大馬路的路口都有一組交通設施:中間是一個單層或雙層的交通崗臺,一角坐落著圓形的崗樓。它們被刷上紅、黃相間的顏色,格外醒目。站在崗臺上的交警稱“正崗”,他們用音樂指揮家般的手勢指揮過往車輛;坐在崗樓里的交警,稱“副崗”,正常時間,紅綠燈的變換由崗樓里的定時器來控制,上下班交通高峰,“副崗”要通過擴音機喊話宣傳,協(xié)助“正崗”疏導行人、自行車。每天清晨,執(zhí)勤的交警多是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崗巡邏。一身藍警服、臂戴白套袖就是當時交通警察的標志。
上世紀90年代初,汽車開始大規(guī)模進入家庭,擁有730多萬輛自行車的“王國”,正不動聲色地發(fā)生著一場中國交通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龐大的自行車大軍中,究竟有多少人扔掉曾經(jīng)心愛的“永久”、“飛鴿”,換上駕駛證,很難說清。2008年,北京市擁有機動車駕駛證的人數(shù)突破500萬。
今天,無論我在城中的哪一條路上拍攝,偌大的立交橋只跑幾輛車的影像無法再現(xiàn);清晨,上班族的隊伍,依然將馬路淹沒,但那已不是昔日黑色自行車的洪流;五顏六色的汽車鋪滿擁擠的公路,車流的高峰一直能延續(xù)到深夜。當夜幕降臨,華燈閃爍,按下快門,駐足其間的時候,我禁不住想起李白的詩句:“疑是銀河落九天”。
漫步街頭,當我再次透過長焦鏡頭把地平線拉到眼前,分明看到天際間這座城市的路還在迅速放射蔓延,眼前的一切,也許又成了瞬間。(劉英毅 撰文/攝影)
- 上一篇:
-
(走基層 看十年)牡丹江:“落實”落在民生上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層 看十年)牡丹江:“落實”落在民生上
- 下一篇:
-
“以人為本”:核心理念凝聚偉大力量
已是最后一篇
-
“以人為本”:核心理念凝聚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