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系列談之十 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對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虛心接受、認真分析,積極采納、真正落實。這個過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類比為我國歷史上傳為美談的進諫與納諫。從這個角度看,要做到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就要拿出“納諫”的誠意來。 所謂“進諫”,就是直言規(guī)勸,誠心誠意、直截了當?shù)靥岢鲆庖姾徒ㄗh。而“納諫”則是對來自方方面面的意見和建議表示歡迎,并加以接受和采納。當然,這里有一個研究和分析的過程。但不管怎樣,首先需對“進諫”報以熱切歡迎和認真處理的態(tài)度,而不可敷衍塞責甚至反感抵制。但“進諫”和“納諫”并非易事,古代如此,今天亦然。有的人(主要是上級)習慣于讓別人贊賞和認同自己的想法與意見,一旦稍有忤逆,便極不自在、心存塊壘;有的人(主要是下級)則習慣于在官階與真理之間畫等號,以官為上、唯官是從,自己完全不動腦筋,沒有想法,更不敢批評。這樣一來,就會出現(xiàn)“拒諫”與“無諫”的不良局面。 由此可見,“進諫”與“納諫”雖為古今善政之必需,而要真正付諸實踐卻殊為不易。也正因為這種不易,才使勇于“進諫”和真誠“納諫”者顯得尤為可敬與可貴。特別是對于“納諫”者來說,更需具有寬廣的胸懷、優(yōu)良的品格和為民的意識。 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雖然次第出現(xiàn)的君主和皇帝多至500余位,但其中真正能夠做到虛心“納諫”的屈指可數(shù),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堪為楷模。他說:“人欲自照,須有明鏡?!薄凹{諫”,就是“以人為鏡”,明確自己言行的得失。正是由于李世民的虛心“納諫”,才促成了魏征、劉洎、岑文本、馬周、禇遂良等諫臣的涌現(xiàn)。這種風氣一旦形成,國家就必然會在集民智、聚群策、納良言、行善政的過程中趨于興旺發(fā)達。在當今社會,一個政黨尤其是執(zhí)政黨一旦具備了“納諫”的誠意,并能將其中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轉(zhuǎn)化為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和具體舉措,就會充分激發(fā)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充分調(diào)動人民群眾參與經(jīng)濟社會建設和國家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和條件為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貢獻自己的才智與力量,從而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強大合力。 當前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一個開門“納諫”的良好契機。我們應以實踐活動為重要載體和抓手,進一步廣開言路,拓寬“進諫”的渠道、創(chuàng)新“進諫”的方式,熱切關注民情、高度重視民生,全面征集民意、廣泛匯聚民智,在“進諫”與“納諫”的良性互動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依靠群眾有效解決“四風”問題,切實改進黨的作風,推動各項工作邁上一個新臺階。(艾 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