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忠在水渠工地上。記者 袁振喜攝 新疆喀什有一位老支書的故事流傳頗廣。他叫劉國忠,在昆侖山北麓澤普縣一個叫科克墩的村子,和維吾爾族鄉(xiāng)親一道,從戈壁拓荒到興旺發(fā)展,一路走到今天。 人們說他是位卸不了任的老支書。15年村主任、5任村支書。60歲時想退下來歇歇,可村里人不干,成群結隊往鄉(xiāng)里跑、往縣里跑:“離了老劉,科克墩怎么辦呢?”他流淚了:“這把骨頭早就交給村里了,大家覺得還能用就用吧?!崩蟿⒃俅稳碑斶x村支書。 人們說他脾氣犟。他認準的事總是百折不撓。為了村里通水、通電、通油路,他找到鄉(xiāng),找到縣,找到鄰縣,找到自治區(qū)。他找一趟、找十趟、找一年、找三年五年?!八?,厲害,不怕得罪領導,誰的門都敢登,誰的電話都敢打。” 人們說他不念親情。村里拓荒的漢族百姓陸續(xù)回了內地,他不走。硬著心腸,他送走自己的老父母,送走懷孕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留在了村里服務鄉(xiāng)親。 劉國忠是個什么樣的人?記者趕到這個偏遠的村子,聽鄉(xiāng)親們的講述,看科克墩的發(fā)展…… 提孜拉甫河,在村子東邊低低地流著。8歲那年,他拽著父母的衣角來到這個高高的戈壁灘,便是喝這河里的水。對他,這條河像已經過世的母親。清早黃昏,他常踽踽走到河邊,探著頭望一望河水流去的遠方。河水靜靜地流著,默默地望望他。53年了,他不再是那個饑腸轆轆的少年,也不再是煩勞疲憊的中年,他有些老了,腰有些彎,頭發(fā)眉毛花白,人也變成村里那個最黑最瘦的。他時常默默地,一個人踢踏踢踏地來了,站一會兒,又踢踏踢踏地走了。 從老家甘肅來到這里的時候,這個昆侖山北麓的戈壁灘還荒無人煙。他和他的父輩們,是這里的拓荒者。他們住在地窩子里,沒日沒夜,開墾出千畝農田,也沒忘開辦學校。他在這里念小學、初中,長大、結婚、生子。 拓荒的人們來了又走了,他留了下來。現(xiàn)在這個小村子,63戶200多人,除了他家,都是維吾爾族鄉(xiāng)親。小村叫科克墩,意思是綠色的高坡,隸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喀什地區(qū)澤普縣。他叫劉國忠,是科克墩村的老支書。 |
- 上一篇:
-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國好人榜
已是第一篇
-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國好人榜
- 下一篇:
-
河北“最美水暖工”20年為孤寡老人“愛心維修”
已是最后一篇
-
河北“最美水暖工”20年為孤寡老人“愛心維修”